弹指一挥间,匆匆已10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中脱颖而出,在持续创新中屡创佳绩,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新赛道上一路疾驰。作为助力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和顶梁柱,中国汽车国企以更加充沛的创新活力活跃在全球汽车产业的舞台上,彰显着“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品牌过硬的实力。

这一切的成果和收获,得益于10年里,步步深入的改革和持续推进的创新。从体制转换到机制调优,从创新驱动到转型升级……凭借大刀阔斧、触及核心的国企改革“组合拳”,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转型动能被进一步激活,不仅增强了中国汽车产业的韧性,也为全球汽车产业百年不遇的颠覆性变革贡献着更多“中国方案”。

国企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立足之本,也是国企改革的目的。保持创新活力,是确保企业“身强体壮”具备竞争真实力的关键。

据国资委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59.3万亿元,比2012年底增长2.6倍,年均增长15.4%。2012~2021年,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11.4万亿元,年均增长9%。同样,汽车行业国企,在助力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中也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强筋健骨”,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增强竞争力。在创新层面,国有企业同样做出了表率。10年来,中央企业建成70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7个创新联合体,累计投入研发经费6.2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0%。

在汽车行业,中国汽车国企的创新活力在改革中得以愈加充分地释放。主流汽车国企的改革创新取得了实质性成效。2020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启动,包括国企混改、重组整合等改革的“重头戏”进入到实质性快速推进的阶段。目前,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进入收官之年,聚焦汽车行业,主流企业的改革三年行动均圆满完成了既定目标和任务,在“脱胎换骨”的改革中,汽车国企的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都得到了实质性增强。

日前,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公司”)党委常委会审议了改革三年行动进展情况,同意公司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台账106项改革措施全部结案,完成率100%,这标志着东风公司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全面收官。值得一提的是,在改革三年行动中,东风公司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在完善治理体系、做深做实三项制度改革、打好“瘦身健体”攻坚战、以市场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以市场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方面,通过充分激励关键核心科技人才,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东风公司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并加速实现向科技型企业的转型。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一汽”)以产品创新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为关键、以数字化创新为基础、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通过一系列改革,营造了更加优越的创新环境和机制。在强化顶层设计方面,制定实施了《创新·2030中国一汽阩旗技术发展战略》和《“十四五”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力争到2025年在140余项关键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完善研发体系,形成全球化研发布局。在健全创新机制方面,强化创新委员会的责任和功能,统筹推进技术规划及重大创新项目。保障创新投入,2020年研发投入206亿元,同比增长13.9%。出台“创新十条”等激励政策,持续加大对创新项目和团队的激励力度。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推进多项技术攻关计划,其中“双零”排放的氢能发动机、基于国产芯片的核心控制器开发等7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

从红旗到岚图,从阿维塔到极狐,从埃安到智己……越来越多围绕技术、研发、模式等全方位创新的自主品牌层出不穷,这背后正预示着创新已被深深地植入中国汽车国企的基因,在顺应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改革与变革中,由改革而激发的创新活力正在中国汽车产业、中国汽车国企中持续释放。在改革和创新中,中国汽车自主品牌也更加具备全球化的创新视野、更具备全球市场竞争力。

深化混改 在新能源领域提速

回望过去的10年,汽车国企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在新能源、智能化领域的改革实现全面提速。被誉为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下简称“混改”),也在新能源、智能化领域进行了更充分的尝试。业内人士判断,在“双碳”目标下,国企的减排降碳转型需求更加迫切,未来汽车国企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混改将迎来更多可能。

混改曾被视为破除国企体制机制障碍的一剂“灵丹妙药”。但事实上,汽车国企在混改的道路上可谓一波三折。此前,多家汽车国企均尝试过混改,但改革的效果并不明显。那么,此轮来势汹汹的以新能源、智能化为切入点的混改,又能否行得通呢?

埃安作为广汽集团旗下的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其通过对新能源汽车研发能力的建设、资产的重组整合,开展混改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做法,为汽车国企混改提出了一个新方案。埃安试图通过混改一举多得,比如通过混改进入资本市场参与竞争,同时提升品牌影响力。通过员工持股留住人才等等。而在引入战略投资时,会优先考虑在三电、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领域对企业发展有帮助的投资企业。与此同时,埃安也在酝酿独立上市。

除了埃安,阿维塔、智己、极狐等诸多国企背景下衍生出的新生电动智能汽车品牌,都不约而同地成为汽车国企混改的“试验田”。对此,业内人士曾表示,如果从整个国企集团层面看,推进混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聚焦新能源业务板块,规模小、灵活度高、可操作性强,而且因为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定位,从投资层面看也更具吸引力。依托混改,这些国企背景下的“新生代”,试图将自己打造成兼具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优点于一身的电动智能品牌,赢得市场和用户的认可。为了使混改更彻底,不止一家参与混改的国企引入了股权激励机制,将企业的发展与员工尤其是骨干员工的利益实现深度绑定。

纷纷以新能源业务板块为突破口迈出混改实质性一步的汽车国企,后续的混改之路如何走得更长、更稳,真正达到混改的目的和效果?当多方参与后,国企和其他投资者、合作者、参与者之间的话语权如何平衡才能使混改的效能最大化发挥,而不至于沦为一场“治标不治本”的“假混改”?这不仅仅是企业、品牌自身需要考虑的问题,更是行业需要持续关注的。

今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做好新能源领域增量混合所有制改革重点推进项目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发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各自优势,鼓励以合作新设市场主体等增量混合所有制方式推进项目建设。这意味着,通过混改、以新能源领域为突破,实现对国有企业短板的补齐、弱项的强化,成为政府鼓励的举措。未来,汽车行业还将涌现出哪些企业新能源业务板块的混改特色项目?值得期待。

以人为本探索破局之道

人才是第一资源。国企改革,以人为本。

事实上,在改革中,汽车行业的骨干国企都在从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通过以人为本的探索,试图找寻到改革的破局之道。

今年年初,长安汽车正式启动总经理级及以下高管、党群、管理类高职级人员任期制聘用工作。对此,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实施任期制聘用,是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实施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加大推进市场经营机制改革的要求。此次任期制聘用工作,长安要建立一支年轻化干部队伍。同样在今年年初,长安汽车旗下的长安新能源业务板块完成B轮融资,引入员工持股机制。通过员工持股,公司与员工个人的发展不再是矛盾的,而是步调一致的统一,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实现了深度绑定,员工的创新潜力被挖掘和调动,人才队伍也因此而更强大、更稳定。这些多年困扰国企发展的症结,迎刃而解。

按照规划,到“十四五”结束,广汽集团挑战年产销350万辆,总营业收入超6000亿元,利税总额超66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10%,市场占有率超12%;新能源汽车产品占整车产销规模超20%。实现这些目标,人才队伍的储备是关键。为此,广汽集团秉持着人才是科技创新源泉的宗旨,坚持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到2025年形成拥有30人以上的领军人才、20%的软件人才团队、3000人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技术研发团队。

据了解,自2018年起,东风就全面启动实施高级管理人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将“能下、能出、能减”机制常态化。此外,在新事业单元东风试点职业经理人制度,同步推行中长期激励机制,实现经理人员选用与薪酬市场化。东风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完成情况总结中称,高管人员任期制和契约化改革,推动了东风公司全面落实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不胜任退出、全员绩效考核等制度,全面实现用工市场化。今年前4个月,管理人员退出比例为4.52%,员工市场化退出率为1.05%,均高于央企平均水平。2019年以来,东风公司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累计增长5.8%。

中国一汽也在改革中试图打破国企用人机制的僵局。比如,通过揭榜上岗、竞争上岗、破格上岗,实现干部“三上三下”,即先定目标再选人,主动承接目标者上、被动无为者下;建立干部量化评价模型,德才兼备者上、平庸不为者下;针对人才短缺领域采取代理制,达成目标者上、达不成目标者下。薪酬方面打破“大锅饭”,推动薪酬能高能低,采取利润分成、任期激励、阶梯薪酬、股权分红等多种形式,实现高目标高薪酬;对贡献大、竞争强度大的研发、营销等岗位的员工,实施高激励高约束;坚持创新导向,对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成效突出的,给予高绩效和专项奖励。另外,实行员工能进能出制度,在新技术、新业务、能力短板领域加大人力资源引进力度;同时在绩效落后、过剩资源领域加大退出力度。

汽车行业国企改革前路几何

改革是一场无止境的奋斗。国企改革需要有正视自身短板的勇气,需要有补齐短板的毅力,在乘风破浪中永葆活力。

某种意义上讲,国企改革是“痛并必须的”,只有真正经历过痛,才能收获改革成功的快乐和喜悦。聚焦汽车产业,国企改革依旧是一场攻坚战。在汽车行业的国企改革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亟待疏通的堵点。面对未来,汽车行业国企改革前路几何?

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汽车行业国企的科技自立自强仍有差距,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仍有优化调整的空间,科技创新领军企业的数量亟待提升。从全产业链维度看,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也有提升的潜力,在全球竞争中,国企的竞争力和化解风险的能力也需要继续锤炼。

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曾表示,国企改革任务艰巨,很多“硬骨头”还没有“啃”下来。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是什么?是拥有一流的产品生产能力、一流的品牌塑造能力、一流的创新引领能力和一流的现代治理能力。过硬的产品是企业的硬实力,卓越的品牌是企业的软实力,创新是企业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现代化的治理能力则是企业对标世界一流的保障。达到这些标准,需要通过持续推进的改革来实现。在全球汽车产业与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与变革、升级与重构交织中,汽车行业国企改革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记者:王璞)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