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再创新高,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达到47.2%,比去年同期上升了5.3个百分点。与之相对的是,德系、日系乘用车市占率有所下滑。借助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发展优势,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市占率接近50%红线
今年上半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合计销量达489.1万辆,同比增长16.5%,远高于乘用车市场整体增幅(3.4%)。其中,6月同比增幅高达43.1%,销量为99.4万辆。近半年,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市占率一度突破50%红线,究其原因与产品力提升有关,也是受疫情影响。
从上图可知,3月疫情爆发的三个月内,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有短暂地暴增。3月市占率比上月环比上升近6个百分点,次月达到迄今为止的最高点—57%,首次突破50%红线。这主要是因为三月疫情影响,位于上海、吉林两地的本土车企生产停摆。
两地是多家头部合资品牌的生产和零部件供应大本营,涉及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一汽-大众、一汽丰田、特斯拉等整车企业,因疫情停产时间长达二三十天。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上海全市4月汽车产量仅为1100余辆,吉林情况相差不大。
直到4月中下旬,上海、吉林等推动复工复产,位于本地的整车企业陆续迎来复工复产,到5月后相继实现100%正常生产。也是在5月,合资车企产销开始反弹。
其中以德系品牌为代表,市占率从4月的19.5%回升至20%以上。到6月,合资车企几乎全部实现正常生产,其中一汽-大众当月销量达21.4万辆,再夺销量冠军。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到6月已回落至44.8%。不过,从上半年中国品牌乘用车整体发展来看,市占率正快速接近50%红线。盖世汽车整理发现,6月乘用车销量排名前三名中,比亚迪(13.4万辆)、吉利(12.7万辆)两大中国品牌力压上汽大众,位列第二、第三名。
中汽协表示,在产业变革之际,中国品牌乘用车企业抢抓发展机遇,全面推动品牌向上发展战略,进一步缩小了与国外优势汽车企业之间的差距。另外,对年轻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把握,加上本土供应链优势,中国品牌抢占了更多机会。
新能源助攻市占率提升
中国品牌乘用车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加持下,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在中汽协看来,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品牌成为绝对主力,通过与智能网联加速融合,占据了先发优势,甚至在某些技术领域已经超越合资品牌。
回看近八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发展,2018年是关键转折点。时任海拉(上海)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Jan Hellmich曾对盖世汽车表示,相关补贴政策退坡等导致销量下滑,进而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行为。
另外,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趋势,促使中国汽车市场淘汰赛加速。靠低端市场立足的中国品牌乘用车进入低谷期,市占率从2017年的43.9%一路跌至2020年的38.4%,失守“40%”红线。
也是这几年,痛定思痛的中国品牌汽车,开始加速向高端化、电动化以及智能化方向转型,力图抢占发展窗口期。目前来看,中国品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速度明显快于合资品牌,以蔚来、小鹏和理想等为代表的新势力已迅速抢占市场高地,上汽、长城等传统车企也推出新能源汽车品牌和产品,并积极向高端电动化转型,广汽埃安、长城欧拉等产品的市场表现也是可圈可点。
经过三年蛰伏蓄力,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在2021年回升至44.43%。当年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销量达333.4万辆,同比增长1.2倍。中国新能源品牌成为主要贡献者,2021年新能源厂商零售销量TOP15中,中国品牌占据十三席,比亚迪以58.4万辆位居第一。
进入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持续两旺,是少有的实现销量正增长的细分市场,新能源乘用车上半年累计销量达248.5万辆,同比增长超1倍。仅比亚迪上半年累计销量突破60万辆,广汽埃安也突破10万辆。目前,中国品牌乘用车中新能源占比高达39.8%,远高于整体市占率。
而与之相对的是,因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布局和落地速度慢于中国品牌,燃油车市场份额萎缩,德系和日系的市占率均有所下滑。
有理由相信,如果中国品牌乘用车近几年抓住智能汽车发展的窗口期,那么市占率有望破“50%”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