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和飓风都属于北半球的热带气旋,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到格林尼治子午线的海洋上(即大西洋上)生成的气旋称之为飓风,而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海洋上(即太平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称之为台风。台风形成时,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均达到12级或以上。


【资料图】

飓风“卡特里娜”

台风每年都会肆虐我国沿海地区,为我国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其中以2006年8月的台风“桑美”为甚。“桑美”风力最高达到17级,横扫我国福建、浙江、江西和湖南四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9.7亿元。虽然台风是灾难的代名词,但基本上每一个台风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如海葵、彩云、蝴蝶、玛利亚等……

命名的由来:借机讽刺政治人物

最早,所有的台风都是没有名字的,首次给台风命名的是20世纪早期的澳大利亚预报员克里门兰格,他把热带气旋取名为他不喜欢的政治人物,借此,气象员就可以公开地戏称它。

1949年飓风哈里就是因哈里斯·杜鲁门而得名,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正在飓风登陆地佛罗里达州视察。

1949年大西洋第一个有名字的飓风“哈里”袭击佛罗里达州,它之所以被命名为“哈里”是因为飓风登录时,美国总统哈里斯·杜鲁门正在此地视察;不久后,有一次更大的飓风,扫荡了佛罗里达州,这次人们将其戏称为总统夫人“贝斯”。从此开始,很多国家似乎约定成俗地将台风用女性的名字命名,这一做法遭到了女权主义者的反对,但是固执的气象学家们坚持这一做法,很多国家坚持沿用女性命名法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

重新定义命名方法:140个名字轮换重复使用

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规范台风的命名原则,制定出一个命名表。

为避免台风名称的混乱,1997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关国家和地区在香港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其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个命名表,然后按照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该命名表共140个名字,由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香港地区、日本、老挝、澳门、马来西亚等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

中国大陆最新提出的10个名称是海葵、悟空、玉兔、白鹿、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已被除名)、海棠。

中国香港最新提出的10个名称是启德、珊珊、万宜、玲玲、凤凰、白海豚、彩云、狮子山、马鞍、榕树。

中国澳门最新提出的10个名称是三巴、贝碧嘉、蝴蝶、琵琶、黄蜂、莲花、烟花、玛瑙、梅花、珊瑚。

命名的含义:文雅、祝福

有趣的是,国际上使用的西太平洋台风的名称很少有灾难的含义,大多数的名字都具有文雅、祝福、和平之意,如茉莉、彩云、蝴蝶、海棠等等。很多人觉得这样的名字似乎与台风本身带来的灾害不太协调,这是因为台风带来大风大雨的同时也带来了充足的降水,可以有效缓解当地的旱情。所以,一般情况下,台风的名字都还是很动听的。

台风也会被“除名”

使用温柔和文雅的名字给台风命名,以期望因台风造成的灾害损失变小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台风并不可控。世界台风委员会有一个规定,一旦某个台风对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那么它就会永久占有这个名字,该名字就会从命名表中删除,空缺的名称则由原提供国或地区再重新推荐。

2005年受台风“龙王”肆掠的福州城区

2005年第19号台风“龙王”登录我国福建地区,造成当地直接经济损失74.78亿元,近百人伤亡。于是,国际台风委员会决定将中国台风名称“龙王”从命名表中删除,这是中国大陆提供的台风名称中最先“退役”的一个名称。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下台湾,尽管台湾每年都会受到热带气旋吹袭,但由于不是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的委员,不仅无法提供台风名称,更无法提出退役要求。

7月26日早晨的精细云图动画可见纳沙台风的中心对流像开水一样翻滚,核心旋转越发明显

最后提醒一下,今年第9号台风纳沙,在7月26日上午菲律宾以东的西北太平洋面上生成。

“纳沙路径示意图”

据中央气象台最新消息,台风“纳沙”将于31日夜间登陆福建中南部到广东东部一带沿海(强热带风暴级,10-11级,25-30米/秒。给沿海地区带去清凉同时,也请沿海的市民注意关注实时动态,台风来袭,安全第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