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之南通、海门、启东等地,古代为长江入海口外浅海,后世逐步形成沙洲岛屿。唐代中后期,藩镇割据,不少百姓逃亡至到这些沙洲避乱。乾符二年,朝廷于胡逗洲设狼山镇,招安地方武装王郢为狼山镇遏使,但由于只给空衔,不发粮饷,引发王郢之乱。
南通地区成陆示意
王郢之乱被平定后,朝廷以姚存制平叛有功,封东洲镇遏使。自此南通地界为姚氏所割据,长达半世纪。
(相关资料图)
姚氏家族先归附于杨吴政权,后又归附于南唐。东洲镇作为江北重镇长期与吴越国作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后梁乾化三年(913年)和贞明五年(919年),杨吴政权与吴越围绕东洲镇爆发三次战争。
其中第三次战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五代梁贞明五年,吴越王钱鏐攻杨吴常州,徐温拒之,陈璋以水军下海门出其后。这是关于江苏海门较早的记载。此战杨吴政权大败,连姚存制之子姚庭珪都被吴越俘虏。
之后杨吴与吴越和谈,此后近二十余年未有大战,姚氏以东洲偏僻,将经营重点转至静海,即今南通狼山一带(《姚锷墓志》记载:“更移雄镇,开拓狼峰”)。
南唐之初,姚氏由“东洲都镇使”加进为“东洲静海都镇遏使”。
后周攻取南唐江北之地后改静海都镇为静海军,后又改静海军为通州,并分其地设静海、海门(设于旧东洲镇)二县,由通州管辖。
北宋时海门设有盐场,多流放犯人至此煮盐。《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太平兴国五年 :“国初以来,犯死获贷者(宋代死罪的执行率很低,一般都采取代替死罪的刑罚,用的最多的是刺配,比如水浒传里宋江杀了阎婆惜,就是刺配江州),配隶登州沙门岛、通州海门岛,皆有屯兵使者领护。而通州岛中凡两处,豪强难制者隶崇明镇,懦弱者隶东布洲,两处悉官煮盐。是岁,始令配役者分隶盐亭役使之。
南宋时期的海门县
至北宋中叶东布洲与大陆相连。元末以后县境又逐渐圮于海中。至正年间,因坍塌入海移治礼安乡。
明代,海门县迁治金沙场
明正德七年寄治通州余中场。嘉靖二十四年又迁治金沙场,金沙场为通州大盐场之一,西有张港,东有吴陵、安东坝、白塔河四个巡检司。东南有料角嘴(古称廖角咀)。嘉靖三十三年因倭寇之乱筑城,城周九百五十九丈,名曰天圆地方,设城门四座水门二座。
嘉靖二十六年的《大明舆地图》中海门县,能看出孤悬海中,岌岌可危
清康熙十一年县城再次圮入海中,迁治永安镇,加上县境大量圮入海中,被降为海门乡,余地并入通州(南通)。又过数十年,永安镇也圮入海中,海门乡又迁治兴仁镇。
康熙年间内府分省图中已无海门县
到雍乾年间,江岸再次淤涨,土地日广。通州以及崇明县的百姓分领垦荒,朝廷先是设立太通(太仓州、通州,彼时崇明归属太仓州)巡道管辖,但不久便裁撤,于崇明添设半洋司巡检,于通州添设州同知专司沙务。
乾隆三十三年割通州之安庆、南安十九沙,崇明县之半洋、富民十一沙及新涨之天南沙置海门直隶厅,直隶于江苏省,移苏州海防同知驻札其地,厅设治于茅家镇(海门镇),但却未建有城墙。不过此时的海门厅与古代海门县已经没有太多关系,古代海门县所遗留之海门乡,也因与新设海门厅重名,于道光十二年易名为静海乡。海门厅虽继承了海门之名,但古代海门县那曾一度圮入海中而又再度涨出的疆域上,最后变成了启东。
1936年左右国民政府陆军部测绘的海门县
民国元年,海门废厅为县。近代又撤县建市,直到前几年改为南通市海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