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和李隆基都堪称唐王朝伟大的君主,后者是前者的曾孙。唐太宗一朝有贞观之治,唐玄宗一朝有开元盛世。
【资料图】
但若拿这两个皇帝做对比,李隆基还是不及他的太爷爷李世民,原因如下:
第一,李隆基不知守成之难。
李隆基不知守成有多么地难,但是李世民知道。马上打江山,不可以马上治江山,打江山不易,守江山同样也不易。李世民被后人评为最能打的皇帝之第一人,因为他有卓越的军事能力,实战能力,他与父亲李渊南征北战,征服四方,统一全国,创建强大的唐王朝,所以对于创业之维艰,他最有体味,亦最有发言权。
李世民经历了创业的全部过程,对于守成,自然也不会放松。李隆基早期也曾与太平公主有过缠斗,但登基之路,相比开国之君,还是容易许多。对于守成的难度,可能就没有估计到特别复杂的程度。就如温室的花朵,没有经过风雨的洗礼,以为生活会一直平静如水,等到风浪来临,就会有些措手不及。
第二,晚年过于懈怠,荒废了自己,也荒废了江山。
李隆基早年也跟李世民一样,勤政,俭朴,谨慎,善始善终,到了晚年,唐朝太强盛了,太平日子太久了,于是,皇帝在个性上,也就懈怠了,业务上有所荒废,也没有那么勤勉了,奢侈的程度也增加了,排场更大更讲究,注重享乐,逐渐远离最初的自己。
还是那句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旦松懈了,步入奢靡惰怠的生活,想再次自我警醒,回到从前,就没有那么简单了。所以有人评价李隆基是早年会当皇帝,晚年不会当皇帝了。
第三,听不见谏言。
李世民以善于纳谏闻名于世,留下许多假话,魏征之于唐太宗,一代名臣,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德才俱佳,让皇上有了正衣冠、明得失、知兴替的机会。太宗有了魏征,明君更明,魏征有了太宗,也成就了名臣的美名。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唐太宗把这种善于纳谏的风格,坚持了下来,一直没有懈怠,不但没有懈怠,并且还时不时询问手下官员:你们最近怎么少有谏言?看到我的过失,一定要说出来。别人不提意见,他还不高兴,追着别人让给他提意见。
李隆基则显然就不同了,晚年听不见不同意见,更不会刻意去求着别人提意见,下面的人都精着呢,一看皇帝如此,基本都不言语了。
比如安禄山的叛变,其实很多人都看出来了,也数次给皇帝指出来,但李隆基就是听不进去,终于酿成了后来的乱子。而最早看出来的人是张九龄,我一直纳闷,张九龄是怎么观察出来的?
第四,任用奸臣。
李隆基早年重用了姚崇、宋璟,政治清明,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再比如张九龄等,也都是贤良之士。但是后来,任用杨国忠,李林甫之后,政治上就比较混乱了,漏洞多,错误多,同时这种漏洞和错误又得不到及时纠正。并不是无人看到,看到又如何?皇帝听不进去。
李林甫把持朝政几十年,排斥异己,口蜜腹剑,任何事情到了他的嘴里,都能给说圆了,都能按着他的意思来,玩弄君主于股掌之间。李林甫又与杨国忠、安禄山之间,有复杂的矛盾,杨国忠为了凸显自己的判断正确,间接挑动安禄山的叛变,遂成安史之乱,唐王朝元气大伤。
唐太宗和唐玄宗,李世民和李隆基,都是唐王朝伟大的君主,至少后者在前一阶段是,后来的表现逊色。祖孙相比,还是李世民更为英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