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狂飙突进,但产品质量似乎并没有同步提升。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以及诸多先进技术的引入,更多质量问题也暴露出来。近日,市场研究机构J.D.Power(君迪)发布了2022中国新能源汽车新车质量研究报告。结果显示,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质量表现不如去年。

在上述报告中,研究团队统计了新能源新车车主在2~6个月拥车期内遇到的质量问题,包括车身外观、车身内装以及驾驶体验等10个问题类别。新车质量以平均每百辆车问题数(PP100)表达,问题数越低,质量越好。从报告中可见,2022年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质量问题数为152个PP100,较2021年增加了24个PP100。其中,车身内装成为抱怨最多的问题类别;配置/操控系统/仪表板抱怨比例增加最多,较上一年度增加2.3%。

事实上,正是规模的扩大,使得新能源汽车质量问题日益凸显。例如,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36.7万辆,2021年突破350万辆,今年有望达到600万辆。传统主机厂、造车新势力、科技公司等汇聚一堂,新能源汽车领域玩家日益增多。当基数增大后,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自然会增大。这从不断增多的召回以及一次次吸引舆论眼球的用户公开维权就可见一斑。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此前发布报告称,2021年新能源汽车召回了59次,共涉及车辆83万辆,占全年召回总数量的9.5%,且召回次数和召回数量比2020年增长31.1%和75.9%;从缺陷线索看,有关新能源汽车缺陷线索报告共计3033例,电池、电机、电控等“三电”问题占了一半。从今年上半年召回情况看,新能源汽车召回数量占总召回车辆的12.78%。到了7月,新能源汽车的召回数量已占召回总量的29.12%。不难看出,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率和市场保有量的日益增长,质量问题也随之凸显,召回量在节节攀升。

众所周知,传统燃油车的核心三大件是发动机、变速器和底盘,而新能源汽车是电池、电机和电控。相比燃油车的技术积累,新能源汽车“三电”技术还不够成熟。尤其是电池质量,成为消费者集中投诉点,电池起火、实际续驶里程与标定续驶里程差异大、冬季续驶里程骤降等引发诸多用户不满。

除了“三电”问题外,先进的智能化配置也成为新能源汽车用户投诉和抱怨的对象。这些年,新能源汽车产品采用的智能化技术和配置越来越多,但引发的质量问题也不容忽视。2022年行业总体问题数为32.4个PP100,与去年相比增加了4.8个PP100,其中智能座舱上升了3.9个PP100,智能驾驶上升了0.6个PP100。智能座舱中,故障/无法工作类问题上升最多,增长了1.7个PP100;在智能驾驶中,则是不易理解/难以使用类问题上升最多,增加了1.3个PP100。

当前,智能化配置已经成为新车的重要卖点,尤其是造车新势力为了打造自身的科技“人设”,为新车添加了大量智能化功能。不过,新技术的引入也会导致许多意想不到的质量问题,包括车机系统故障、卡顿等。从近些年的召回来看,如今的汽车召回原因已从传统的硬件故障延展到了系统程序和软件设计问题。例如,特斯拉去年因主动巡航控制系统缺陷召回逾28万辆Model 3和Model Y。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程中,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已成为一道“必答题”。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往往始于颜值,敬于科技,最终将归于品质。因此,新能源汽车企业需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尤其是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有先发优势的自主品牌。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外资和合资品牌也在加大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投放力度,未来的市场竞争只会比过去更加激烈,而消费者在“可选项”不断增加后也会更加“挑剔”。

车企想成为赢家,必须更加关注用户需求,持续提升质量,进一步减少用户抱怨。尤其是当下网络信息传播极快,无论是特斯拉女车主维权、蔚来车主疑因辅助驾驶功能车祸身亡、理想L9试驾车悬架断裂,还是近日小鹏车主开启辅助驾驶在高架桥出事故等事件,都给企业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车企在推广新技术的同时,面对质量和安全,需要慎之又慎。

在新能源汽车走向市场化驱动的新阶段,期待产品质量能与销量齐头并进,真正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安心。只有这样,新能源汽车行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记者:张冬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