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简介

吴承恩是中国明代有名的小说家,他所著的《西游记》是经典的四大名著之一,对当时以及后世小说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资料图)

吴承恩出生于1500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士,家境清贫。年幼时聪慧过人,阅读过非常多的稗官野史、志怪小说,熟悉各种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这也造就了他深厚的素材积累和文学底蕴。

1529年,吴承恩进入龙溪书院念书,这家书院是当时的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建的。吴承恩凭借自己的勤奋好学和博览群书,很快就得到了葛木的赏识。

之后一直过了二十一年,在此期间,吴承恩的生活并不平顺,长期科考上的失利以及生活上的困顿,使得他更多的寄情于志怪小说,抒发内心的郁结。直到1550年,吴承恩补得一个岁贡生,这时他已年近五十。

1551年,吴承恩来到河南新野县担任知县。五年的任职期间,他在儒学、水利等德政事迹方面都有着不错的表现。1556年,因母亲年老和生活贫困所迫,他去做了浙江长兴县丞。早年生活的失意,境遇的拮据,官场的腐败,社会的黑暗,以及吴承恩自身性格上的清廉耿直、不容于世,都让他对现实生活愈加不满,最终因为被人诬告,于1558年愤而辞官,拂袖归去,自此专心于创作。

晚年的吴承恩生活愈加潦倒,曾辗转到过杭州、南京等地靠卖诗文谋生,后在家中逝世,享年八十二岁。

吴承恩怎么死的?

吴承恩是中国明代有名的小说家,其著述的小说《西游记》是中国经典的四大名著之一,后世广为流传。

吴家原本是学官之家,吴承恩的曾祖和祖父都曾为官。后来祖父病逝,祖母只好带着吴承恩的父亲回到家乡淮安,那时其父才只有四岁,家中没有积蓄和收入,生活越来越穷困。吴承恩出生的时候,家庭就是这样经济困难、人丁凋零的情况。

吴承恩虽自幼聪慧,但其实他早年生活很不平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生活的困顿和多年科考不中,让他加深了对官场科举腐败和封建社会黑暗的认识。尽管后来补得一个岁贡生,然而那时他已年近五十,且此后的官场之路也是坎坷艰辛。直到1558年,他因被人诬告,愤而辞官去,拂袖归故里。

吴承恩辞官后的晚年生活并不平稳,生活依然穷困潦倒,境遇拮据,曾辗转到过杭州、南京等地靠卖诗文谋生。也就是在此期间,他完成了《西游记》的后续部分,使得这本著作得以问世。这样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在生活上却有着如此艰辛的境遇,令无数人感到难过和心酸。

官场生活对待他已经如此的不平顺,可在现实生活中,痛苦依然没有减少。吴承恩曾有一个儿子凤毛,可惜后来夭折了。丧子之痛加上晚年无儿无女,景况甚是凄凉,他终回到淮安老家安养,后无病而终,享年八十二岁。

吴承恩墓

吴承恩是明代有名的小说家,他生于1500年,卒于1582年,享年八十二岁。

吴承恩去世之后,他的墓碑与他一生的际遇一样,经历了不少的坎坷。那么,吴承恩的墓究竟是怎么被发现的呢?这要从他和他父亲吴锐的墓同时被盗说起了。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淮安当地时常有一些好吃懒做之人通过盗掘古墓的途径换得不正当的钱财。1975年1月,淮安马甸乡的一位教师在某天上班的路上发现了一座新被挖掘的古墓,旁边有两块石碑。

其中一块能隐约认出墓主姓吴,而另一块石碑上书有文字“孤小子承恩”,这马上让这位教师联想起了《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史料记载他是淮安府山阳县人士。这个发现让教师激动不已,连忙上报给了学校,学校又报给了县文化馆。此事件得到了重视,后经过仔细严密的考证,确定了这块墓碑系吴承恩的父亲吴锐之墓。而之前发现的文字则是吴承恩为其父撰写的墓志铭。

南京博物馆接到此事的上报,马上组织人员进行调查,后来却因故暂停。

直到1981年8月,在相关部门的指示下,淮安县政府组织专人对吴承恩的墓展开了调查。最终发现,吴承恩的墓在被盗后,棺材板已经被改制成了一所学校的门窗,这对寻访墓碑一事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再加上古墓被破坏也让人心中觉得难过、失望。

之后,事情又发生了转机,当时改制的木匠吴师傅私自留下了棺材横板的上半部分,上面刻有明代的独设官职“纪善”,并有“射阳吴公”四字,吴承恩正是号“射阳山人”。种种迹象都证明了这座墓的主人正是吴承恩。

调查人员顺势找到了吴承恩的墓地并清理了墓穴。现吴承恩的墓园位于淮安区马甸镇二堡村的郭大庄,吴承恩是与他的两位夫人合葬的,墓碑与其父吴锐之墓相隔三米,也算是父子两代的家族墓地了。

吴承恩是哪个朝代?

吴承恩出生于1500年,明朝淮安府山阳县人士,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家境艰难,生活拮据。他自幼喜欢搜奇猎怪,每每喜爱涉猎一些稗官野史、志怪小说,从而内心对于神话传说、神仙鬼怪、民间故事都特别熟悉。后来,由于生活上的不平顺和官场上的失意让吴承恩加深了对官场腐败、社会黑暗的认识,开始创作各种志怪小说来表达对现实的失望和不满,抒发心中的郁结。

如果说,吴承恩在生活和官场上是失败的,那么他在小说文学创造的成就上无疑是非常巨大的。他著述的《西游记》脍炙人口,成为中国经典的四大名著之一,后广为流传,被译为西文流传各国,更有不少的学者花费时间和精力来研究这部小说并为之发表专著和论文。直到现代,《西游记》也被改编成多种版本的影视作品,以更多更生动形象的艺术形式展现在广大观众眼前。

因此,吴承恩也是明代一位杰出的小说家。这虽然跟他自小到大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有关,但与当时明清时期的文化氛围也脱离不开。我国历史上小说成就最高的朝代大约就是明清时期了,四大名著中《水浒传》以及《三国演义》的作者施耐庵、罗贯中均是元末明初人士,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则是清朝人。吴承恩所处的明朝正是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蓬勃时期,这也对他写就《西游记》有了一定的影响。

吴承恩的故事

很多的海内外人士都知道《西游记》,也大多看过《西游记》,无论是听故事、看书,还是欣赏与之相关的众多影视版本,也通过这部小说知道了他的作者是吴承恩。但是了解吴承恩一生经历的人却并不多,那么,这位明代杰出的小说家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际遇和故事呢?

吴承恩是淮安府山阳县人士,自幼家境清贫。但他本人非常聪慧,十分喜爱涉猎稗官野史和志怪小说,也经常听老人讲述各种神话故事,因此他积累了深厚的文学底蕴和小说素材。在他念书时期,凭借自己的勤奋好学和博览群书,得到了当时龙溪书院创建人葛木的赏识。

然而,尽管吴承恩才华过人,但明王朝的由盛转衰以及科考和官场的日益腐败,让他在多次科举考试中失利。这样的打击再加上生活困顿所带来的讥笑和冷漠,吴承恩对封建社会和黑暗现实越来越失望。《西游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历时长达7年完成的。

直到1550年,吴承恩在自己将近五十岁的时候补得了一个岁贡生。可是好景不长,吴承恩自身性格上的清廉耿直让他不容于官场。仅在八年之后,他就因被人诬告,愤而辞官,从此专心于创作。

吴承恩还与妻子叶氏育有一子,名为凤毛。可惜凤毛早丧,吴承恩又无其他子女,导致吴家后继无人。晚年的吴承恩景况凄凉,曾辗转到过杭州、南京等地靠卖诗文谋生,后回到淮安老家安养,无病而终,享年八十二岁。

这就是吴承恩一生的故事,有悲有喜,有苦难,也有成就。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