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为争夺太行山的上党地区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
秦国左庶长王龁已经率大军占据上党,占据了地理优势;赵国上卿廉颇率领的赵军只能驻扎在长平防守。
两军初一接触,赵国就吃了大亏;
(资料图)
首先赵军发现秦军斥候,于是击杀了几个秦军斥候,但是没想到秦军斥候反过来斩杀了赵军裨将茄;
其次,在正面交战中,王龁击败赵军,攻占了赵军的二鄣城,并斩杀四名赵军都尉。
战报传到邯郸,赵王就急了。
本来赵孝成王刚刚继位才三年多,看到韩国人竟然主动把上党地区送给自己,这可是战略要地,赵王被眼前的利益所吸引,加上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也支持拿下上党十七城。
图注:影视剧中的赵孝成王
赵王其实也不傻,问赵胜: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打怎么办?
赵胜说:白起来了我们有廉颇,廉颇虽然野战不如白起,但是守城还是没问题的。
赵王这才下定决心接收上党地区。
结果赵王寄予厚望的廉颇一开始就打了败仗,裨将竟然被秦军的斥候杀了,四名都尉都被阵斩……
赵孝成王气的想御驾亲征,就把大臣叫过来商量。
结果一个叫楼昌的大臣建议说:御驾亲征也没好处,还不如派人去秦国议和!
另外一个大臣虞卿表示反对:楼昌之所以想议和,是因为他认为我军必败。但是如果我们主动求和,秦国会答应吗?大王你想一下,秦军的战略是啥?肯定是要灭亡赵国啊,这还议啥和?
如果你真的要议和,也应该联合楚国、魏国,秦国人看到赵国和其他大国外交,肯定担心我们联合起来伐秦,这个时候再和谈才是真的和谈。
但是赵王并没有听取虞卿的建议,而是听从楼昌的建议,直接派郑朱去秦国求和。
郑朱到了秦国后,秦国丞相范雎大喜,直接大张旗鼓地招待郑朱,专门把郑朱前来秦国求和的消息传得满天下都知道。
图注:影视剧中的范雎
赵王得到这个消息后,专门问虞卿:你看,范雎这么大张旗鼓地招待我们求和的使者,你还说啥秦国不会和谈!你现在还有啥要说的?
虞卿说:根据我的看法,大王你求和的意愿肯定没戏,而且赵军也肯定完了!范雎把郑朱求和的事情搞得天下皆知,那么魏国和楚国肯定以为秦赵打不起来了,要和谈,他们肯定不会出兵救援赵国了。而秦国看到各国都没准备救赵国,那么他们肯定只想击败赵国也不会议和的。
果然,秦国丞相范雎把郑朱求和的事情大肆宣传出去,但是无论怎么宣传,都没有议和地打算。
而此时魏国、楚国等国都认为赵国既然准备议和了,那也没必要派兵救赵了。
老谋深算的秦国在和谈一事上欺骗了赵国,更欺骗了其他国家。
在看到各国都没有救赵的准备后,秦国再次使出离间计,通过贿赂赵王身边的亲信说秦国人只害怕阏与之战中击败秦国人的赵奢父子,根本不怕闭门不出不敢打仗的胆小鬼廉颇。
年轻的赵王本来就想御驾亲征,击败秦军拿下上党,没想到寄予厚望的廉颇连续失败,最后还被秦军打得闭门不出,简直太丢赵国人的脸了。
于是轻轻松松中计,用初出茅庐的赵括换下稳重的老将廉颇……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秦国也暗中派出白起,在长平教了一把赵括如何带兵打仗。
图注:白起
其实长平之战的结局早在战场外就决定了。
首先赵国君主赵孝成王见利忘义,贪图韩国人送上上党十七城的利益,中了韩国祸水北引的计策,认为赵国可以轻松占据上党地区;
接着赵孝成王未能正确判断秦国的战略目标是统一六国,秦国服务这一战略目标的政策是“远交近攻”,还以为秦赵两国可以轻松和谈,说明赵孝成王压根不知道秦军要的是什么;
然后赵孝成王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热血上头就想要御驾亲征,听楼昌的就想要议和,对于虞卿的正确意见不但不听,还故意问他你不是说秦国不和谈吗,现在为啥还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赵国使者到秦国呢……
最后才是中了离间计,用赵括临阵换将换下廉颇。
《孙子兵法》里就直接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
长平之战中,赵国在庙算上可以说就输得一塌糊涂,无论是战略目标还是战争决心都极为模糊。
赵国贪图上党地区的利益,却没有正确判断利益背后的风险,在战争准备、外交沟通上都被秦国玩弄于股掌之间。
战争是国与国之间最后的手段,一个不小心就会导致非常惨痛的结局。
赵国在战前贪图眼前利益不顾巨大风险;战时犹豫是战是和,战略混乱,无效外交;战中还临阵换将……可以说长平之战其实早就在战争之前注定了赵国在军事上的失败。
其实总结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原因,就算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最后,大家再次回顾一下《孙子兵法》的第一段: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