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不仅善于杜撰“北冥有鱼”那样的奇幻大鱼的故事,而且也善于在现实生活中发掘与捕捉鱼儿的乐与悲。当然,讲故事的风格还是他的庄氏特色。在《秋水》里,庄子描述了一件这样的故事,即著名的濠梁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资料图】
惠子曰:”子非鱼,安(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有一天,庄子与惠子在野外游玩,悠哉游哉地来到濠水的桥上。濠水清澈见底,庄子看到几条白鱼自在地游来游去,庄子情不自禁地感叹,“白鱼游来游来,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发现有了打击“死党”的机会,于是就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的反应也是敏捷的,“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
惠子辩道,“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快乐;你也不是鱼,那么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很显然的事情”。
庄子想了想回道,“请你返回到这个话题的开头,你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很显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是快乐的呀。现在你又来疑问我怎么知道的,现在我明确地告诉你,我在濠水桥上一看就知道的啊!”
对于庄子的“诡辩”,惠子也颇多无奈。在《庄子》中,惠子与庄子是一对“死敌”、“扛把子”,庄子诡谲狡黠战无不胜,惠子斗志昂扬屡败屡战。其实,辩无胜负,乐在其中。
惠子是一位“名家”,学富五车,善辩为名,是一个非常红的辩论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单纯从辩论的角度讲,濠梁之辩,惠子是略胜一筹的。
庄子是一位富有诗人气质的哲学家,道家学派老子之后的集大成者,从人生境界的角度讲,庄子又让人难以望其项背,非世人所能企及,当然,也包括惠子。
有时感觉,庄子与惠子的辩论总不在一个频道上,惠子的思维是主客对立的,惠子的辩才是世俗的,而庄子的智慧是脱俗的,庄子的理念是万物为一的,各言其辞,自得其乐而已,更多的时候是感觉庄子故意在逗惠子玩儿。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鱼也无所谓乐与不乐,自然自在而已。“至乐无乐”,而庄子认为鱼是快乐的,是因为他自己是快乐的,“道通为一”,天下万物是一体的,天与人是合一的,人与鱼是没有明确界限的。
观鱼的庄子是物我两忘的,像庄周梦蝶一样逍遥,此时像鱼儿一样出游从容,庄子是快乐的,小鱼也是快乐的,因为庄子与小鱼本质上是相通的,他的快乐自然而然地也能传递到游来游去的小鱼上。
在文学上,这称之为“移情”,这样的诗词名句举不胜举,比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惠子的可怜之处,在于他时时处处用一把世俗的理性解剖刀自以为是地诊断并救治一切,这就是世人的经验常识与逻辑推理。在惠子看来,你不是鱼,当然不可能知道鱼快乐与否,庄子与鱼是两个不同种类的生命体,二者之间有不可跨越的鸿沟,所以正当地推理出庄子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也明确地知道自己不是庄子,想当然地推理出庄子不是鱼,自己不知道庄子,庄子也不知道鱼,这种推理看似无懈可击,其实,惠子也难以证明其推理正确与否。
惠子的逻辑推理永远无法自证“圆满”,而庄子的直觉感悟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世界只有一个,但在每个人的眼里却有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世界本身没有对错哀乐,但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可以说,濠梁之辩,惠子“败”在前后“矛盾”性上,从开始的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与后面的“子固非鱼,子之不知鱼之乐”,一会说“知”,一会说“不知”,仅从论辩技巧上来讲,这是自相矛盾的,也是表面上的,因此却被庄子抓住了把柄与软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致惠子哑口无言,有口难辩。
其实,惠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是一个反问句,本身是表示了否定含义在内的,庄子也是明知的,但庄子显然没有按照惠子的套路出牌,非得把这个“知”当成了惠子后面的真“知”。
当然,庄子的“巧胜”不是胜在辩论技巧上,这也不是濠梁之辩的旨意。庄子是胜在精神境界上,胜在“齐物”上,胜在“道通为一”上,人鱼合一,物我两忘,无处不美,无时不适。
庄子看世界的视角与惠子是不一样的,他从超越世俗经验常识的大道层次上来看待一切的,在他的眼里,一切都是圆融和谐统一的,也是自然自在的,人与鱼是没有本质区别的,鱼是从容的,我是快乐的,天地万物是一体的,彼此内在是统一的,是相通的,尽管人与鱼形态迥异,名称不一,但本质与内涵是一样的。惠子与庄子尽管同属人类,形态相似,但其内在的精神境界却差之天地,是不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