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传统节日清明节了,唐宋之后,清明节就有了追远祭亡、郊游踏青、插柳拔河,放飞纸鸢的传统活动。
(相关资料图)
不过在今天,清明文化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记,还是饮食。有必吃青团的江浙沪,也有北方人表示:什么节日都要吃饺子。当地清明不管吃什么,人们的饮食中都深深地融合了不同的地域特色,今天风物君就来盘点下全国各地的清明食物。
清明,也是很多家庭团圆的日子。图/视觉中国
01 北方:清明仍然爱面食
寒食节是清明的起源,几千年前介子推和晋文公的故事,就发生在今天的山西;而生长在面食王国的山西人,习惯了用手里的面团塑造自己的清明记忆。
许多地方清明祭祀,人们会带上形状各异的花馍。有的将长条形的面团盘在一起,像一只伏在地上的蛇,被称为“蛇盘盘”,寓意消灾;有的被捏成燕子的形状,称作“寒燕”。
山西民间流行做花馍。图/视觉中国
这些花馍会在祭祀结束后分食,把对先祖的敬意和对好年景的寄托,分享给每一个家族成员。在民风更加淳朴的晋北,则有直接携带菜肴酒水的旧俗。
除了接近馒头的花馍,馓子也是北方清明时节的重要小吃。面条状的馓子在制作时,会先洒一层油,一来提香,二来防止面团黏连。静置一段后,把馓子条放进滚开的油锅炸至金黄。
油炸出的馓子香脆可口,可以保存数日。
02 江南:春意放进食物里
说起江南的清明节,青团是不得不提的一样美食。上海的网红青团,曾经创下排着两小时长队才能买到的记录。
这是可以理解的,能兼顾颜值与内涵,既清新又软糯,这些赞美之词,青团,当之无愧。
青团大概是这几年最出名的节气食物。图/视觉中国
清明时节也是各种花争奇斗艳的时候,热衷于发明饮食的中国人,并不满足于看,也尝试轻轻拈下几片花瓣,开始吃。
今天,江南一带仍有清明煮桃花粥的习惯。简简单单一碗梗米粥,加一勺红糖,再添几片娇艳的桃花,清甜微香,仿佛把整个春天都盛进碗里。
细雨中,有鲜花盛开。 摄影 / 徐徳义
03 江南以南:吃点青团的“近亲”
经过春日里的蛰伏,雨水的浇灌,清明的庄稼草木都呈现出葱郁灵动的样子。人们都想把这随手可得的一抹绿意揉进食物,但青团不是唯一的选择。在比江南更靠南方的地域,还有许多与青团相似的“近亲”美食。
在客家话里,“粄”是各类糯米制成的糕点的通称,艾粄就是清明粄中的一种。糯米粉混合艾草的团子上火蒸出,无论是清香的口味还是碧绿的颜色,这种客家地区的小吃,都与青团如出一辙。
清明种豆,夏日收。图/视觉中国
在潮汕地区,朴籽粿则几乎是家家户户清明节必吃的食物。北方人对朴籽树这种植物可能很陌生,它又叫朴丁树,清明前经过雨水的滋润,朴籽树会枝繁叶茂。与青团的做法类似,潮汕人把朴籽叶打碎,掺入粘米粉,蒸出锅之后,同样是招人喜爱的翠绿模样。
贵州遵义人兴吃清明菜,从地里采回来的野生清明菜洗净和着腊肉就可以吃。图/视觉中国
民以食为天,对饮食异常看重的中国人,在清明节选择用形形色色带有乡土特色的食物告慰先祖。其实具体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节日的寓意,人们希望在这一天通过饮食来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对生活的期待,这才是清明节原本的精髓所在。
中国人祭祖的意义在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