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作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画作所绘制的一幅长卷风俗画,全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细致地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的生活场景,得到了一众文人学士的赞赏和追捧。

本画目前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是国宝级的文物,它也成为了人们了解北宋时期人文风俗的重要参考依据。


【资料图】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的汴京城,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公论。但通过对这幅画作细节的深入研究,一些画家学者针对本画描绘清明时节提出了其他的观点。

大多数人认为《清明上河图》是描绘清明时节的依据,主要是因为上面的题字。

根据史料记载,此画问世后,第一位收藏者呀,就是宋徽宗。他对此画简直是爱不释手,用瘦金体在画上题字《清明上河图》,并写有水在上河春的诗句,有皇帝的题字,似乎啊,清明时节的观点无懈可击。

但研究者们就认为,有几个疑点说明此画并不是在表现清明时节的街景。

首先,清明节在春季,而画中却有很多手拿扇子的人物,小孩们光着身子在追逐打闹,河边的商贩摊位上摆放着草帽和切开的西瓜。

这些玉树遮阳的东西不应该出现在清明时节,春季的气温不至于让人热到使用扇子脱掉上衣。

其次,画卷的右侧有一只背负木炭的驴子。根据文献记载,北宋时期,每年夏末秋初,人们都会运输暖炉和木炭,为冬季取暖做准备。

如果此话描绘的是春季被木炭的驴,就与习俗相矛盾了。

再次,画中的店铺门前悬挂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

根据《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在北宋时,秋季产出新的谷子,农民会用收获的粮食酿酒来庆祝丰收。

在中秋节前,店铺里才会卖新酒,这件事儿在春季是绝对不会发生的。

以上细节就表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应该是夏末秋初,而不是春天,自然不会是清明时节的场景。

人们对清明时节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进而得到了两种其他的观点。

一些人说,画上所提的清明二字,指的是汴京城中的清明方。

因为《清明上河图》中画有城门楼,从清明方一直描绘到汴河两岸,这也对应了画上诗句中上河二字。

因此,清明这两个字指的是清明方这个地名。这个说法主观想象的成分比较重,在画中也看不到清明方的描述根据,所以没有被很多人认同。

还有一些人说,画中题字的清明指的不是清明节,也不是地名,而是称颂当时的太平盛世。提出这个观点的人有三个理由。

其一,根据文献记载,张择端是当时皇家画派的代诏人员,他画了《清明上河图》献给宋徽宗,描绘了汴京繁荣的盛世景象,以此来博得皇帝的赏识。宋徽宗果然对这一歌功颂德的画作非常欣赏,张择端的情商由此可见一斑。

其二,在诸多历史文献中,都对清明有着政治隐喻的描述,比如后汉书中就写有幸德生于清明之事。诗经中也表达过周朝伐商音,还百姓以清明的诗句。史书文献中的清明有当朝政治开明,是百姓安居乐业的意思。所以啊,《清明上河图》让宋徽宗龙颜大悦,他所提的清明二字,是对画中描绘的太平盛世的认可。

其三,画中描绘的夏末秋初的场景,是想要靠近汴城八景这一称呼,汴水秋风就是其中的一景。汴河的秋景是最美的,此时的汴河两岸啊,赏秋人数众多,把汴京城衬托的相当热闹。

这一场景作为绘画题材,能在画面上和寓意上呈现出当朝繁华盛世的一面。

所以,按照作者张择端的绘画构思,清明所指的那就是称颂宋徽宗统治时期国家的繁荣昌盛。以此来得到皇帝的重用。

综合画中的景象和题材寓意,清明二字指的是太平盛世的说法是最有道理的。

我们在看到《清明上河图》这幅伟大画作时啊,耳边似乎会响起商贩们的叫卖声,孩童们的嬉笑声,甚至能感到秋风轻拂过脸上的触感。这种身临其境的观感,无愧于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