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处暑,第十四个节气,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chǔ),《说文解字》解释:“止也”。有人解释为“出”,是不准确的,虽然读音近似。暑,热的意思,尤其是湿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暑气至此而止矣。”形象一点说,就是老天爷这个工程师把热气断供了。“暑”和“寒”相对,是气温的两极。一年四季的温度,说到底都是二者配比的不同罢了,老天爷还是个化学家。《千字文》说“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西晋文学家陆机说“四运循环转,寒暑自相承”,都是讲大自然四季循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每个节气都分三候。处暑第一候,“鹰乃祭鸟”。鹰感受到大自然的肃杀之气,开始大规模地捕捉飞鸟补充能量。鹰在捕杀之后把猎物整整齐齐放在前面,仿佛先要祭祀一番。古人认为鹰是“义禽”,据说鹰不捕杀正在哺育幼鸟的鸟儿。所谓“义”,这是把人类的伦理观投射到大自然身上。鹰处在食物链顶端,不能无差别地捕杀一切,才有源源不断的食物,这是大自然的选择。“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写鹰的诗词都充满了力量。第二候,“天地始肃”,阴气上升,天地开始肃杀起来。宋代大政治家王安石有“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的名篇。王安石很少写词,甚至有人怀疑他善于文和诗,不擅长写词。这首《桂枝香·金陵怀古》让大家叹服,苏轼叹服“此老乃野狐精也”,意思是他千变万化、无所不能。这首词慷慨悲凉,扭转了词坛纤细香软的词风,为豪放派开启了先声。第三候,“禾乃登”。禾是农作物的统称,“登”是成熟的意思,成语“五谷丰登”是农耕民族最大的祝福。我小时候,父亲给人家写春联,总喜欢用这“人寿年丰”“五谷丰登”这些做横批。“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这是范成大写秋收的诗,跟我儿时所在的那个皖西南小山村十分相似。四十年来,每年秋收的喜悦,一直刻画在我的脑海里。

古人认为,秋天在“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属“金”,金气肃杀,处暑三候,都跟肃杀联系在一起。古代有一个刑罚制度叫“秋后问斩”,就跟这个有关。古人认为人要顺应自然而不能悖逆自然,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人类也不能杀戮,只能奖赏;秋冬有肃杀之气,所以要把犯人关到秋天之后才处决。因为不是“斩立决”,也给了很多人以申诉乃至翻案的机会。古代科举考试中有一环节叫“乡试”,常常在八月举行,所以叫“秋闱(wéi)”——有人说,这也相当于审判。中榜落榜之间是霄壤之别,范进中举,就是最生动的例证。

处暑节气可以用“一出一入”来理解。“一出”是出伏,今年7月16日入伏,8月25日出伏,整整四十天,一天一天这么熬过来了。今年的江南伏天还特别热。“一入”是入秋。对于苦于酷暑的人们来说,立秋节气给人以希望,给人以精神的寄托,但是“秋老虎”依然咄咄逼人,一点也不让人好受。直到处暑节气,才真正送来了第一份完整的清凉。宋代词人辛弃疾有名句“却道天凉好个秋”,虽然意思是说人到中年才知道愁苦,但凉毕竟是让人舒适的、愉悦的:“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蝉声未用催残日,最爱新凉满袖时。”秋高气爽,从处暑才真正开始。如果秋天是大自然的一场华丽丽的演出,那么处暑才真正揭开了这场大戏的序幕:我们所期盼的、真正的、无比美好的秋天到来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