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福建的简称是“闽”。在许多文学、新闻作品里,人们习惯于用“八闽大地”来代指福建。“八闽”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资料图】
有人说,“八闽”是指“八姓入闽”。
根据南宋梁克家创作的的《三山志》记载,在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后,发生了著名的“衣冠南渡”事件,许多中原士族纷纷逃到南方。当时,中原大族的林姓、黄姓、陈姓、郑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8个士族,相继逃到了福建北部和东部,继而逐渐扩散到福建全境,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
衣冠南渡
此后,人们便以“八闽”来代指福建。
更为权威的说法,则是“八闽”本意是福建的8个行政区划。
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创建北宋后,吸取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教训,致力于在全国建立统一的行政区划。经过两代皇帝几十年的努力,997年,北宋终于将全国分为了15路。其中,就有福建路。
赵匡胤
那时候,福建路下辖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州6州和邵武军、兴化军2军,一共8个行政区划,因此,人们开始将福建称为“八闽”。南宋时,由于建州被改为建宁府,6州、2军被改为1府、5州、2军。宋朝的府、州、军,属于同等级别的行政区划,因此“八闽”没有改变。
元朝灭掉南宋后,在全国建立了10个行省(不含征东行省),即岭北行省、辽阳行省、河南行省、陕西行省、四川行省、甘肃行省、云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广行省。福建曾经几次设立行省,但没过多久便被裁撤了。福建没有设立行省的时候,在1286年之前归江西行省管辖,在1286年之后归江浙行省管辖。
元朝行省地图
元朝统治者将南剑改为延平,将所有的州、府、军都改成为路,于是便有了福州路、泉州路、漳州路、建宁路、汀州路、延平路、邵武路、兴化路,仍然是“八闽”。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创建明朝后,在全国建立了2京13布政使司(相当于行省),福建正式成为省级行政区划。元朝的福建8路改为福建8府,即福州府、泉州府、漳州府、建宁府、汀州府、延平府、邵武府、兴化府。
不过,在1473年,明宪宗朱见深把一度被降格为县的福宁县,升为与府并列的直隶州——福宁州。福建变成了1州8府,这种格局一直到明朝灭亡都没有改变。
朱见深影视剧形象
清朝取代明朝后,沿袭了明朝的行政区划制度,依然设置福建省,福建省依然保持1州8府的格局,可期间福宁州升格为福宁府,永春县、龙岩县分别升格为直隶州,变成了2州9府。
民国时期,福建下辖的行政区划最为混乱,一会儿是观察使,一会儿是道,一会儿是行政督察专员区,一会儿是行政督察区。在1949年之前,福建共分为7个行政督察区、2个市。
如今,福建省下属9个地级市(其中厦门为副省级市),分别是福州市、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三明市、莆田市、南平市、龙岩市、宁德市。
在这9个地级市里,厦门市的名声非常大,成立却比较晚。北宋时期,厦门属漳州。1843年,厦门才正式开埠。1933年,曾经设立厦门特别市,不过很快就废除了。改革开放之初,厦门成为5个经济特区之一。1994年2月,厦门市的行政级别被升格为副省级。
厦门
除了厦门市,北宋时的1府、5州、2军,如何演变成今天的8个地级市?
福州变成了福州市,漳州变成了漳州市,泉州变成了泉州市,这些很好理解。不好理解的是,三明市、龙岩市实际上是由汀州演变而成,莆田市是由兴化军演变而成,南平市是由建宁府、南剑州、邵武军演变而成,宁德市是由福州演变而成。
福建省地图
有意思的是,尽管现在“八闽大地”的说法人尽皆知,家喻户晓,可在“八闽”说法产生之前,还有“七闽”的说法。
原来,早在上古时期,生活在今天福建一带的先民们,叫闽越人,他们一共有7个部落,即泉郡之畲家,三山之蜑户,剑州之高山,邵武之武夷,漳岩之龙门,漳郡之南太武,汀赣之山越,被称为“七闽”。
北宋时期,福州出了一个“神童”,叫蔡伯俙。蔡伯俙4岁(虚岁)就能写诗,还被父亲带到京城,参加童子试。宋真宗赵恒听说后,专门召见他,发现他聪明伶俐,便写了一首诗《赐蔡伯俙》送给他,开篇便是“七闽山水多灵秀,三岁奇童出盛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