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西方现代弗洛伊德主义哲学学派的巨擘。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的一个小镇弗莱堡。弗洛伊德的家族是犹太人。父亲雅可布•弗洛伊德是一个经营平平的毛织品商,母亲阿玛莉•纳丹森是他父亲的第三任妻子。弗洛伊德出生时,他父亲已40岁,并且已经做了祖父,而他的母亲却只有20岁。
全家人口很多,除了父母外,还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伊曼努尔和菲力浦,他们均已成家,又有儿女,侄儿、侄女一直成为小叔弗洛伊德童年时玩耍的伙伴。弗洛伊德母亲又生了八个孩子,他是长子,还有两个弟弟,五个妹妹弗洛伊德的父亲雅可布曾是布拉格和维也纳在加里西亚的代理商。仅一年就销售过1300包生羊毛,经手的资本和获得的利润都很可观。但当父亲工作收入不多时,弗洛伊德一家就只好生活在一个没有金钱的世界里。
【资料图】
到弗洛伊德懂事的时候,父亲已没什么钱了。这也是弗洛伊德终生都对金钱存在着一种焦虑感的原因。总的来说,父亲想方设法保持住了中等生活水平。弗洛伊德深受父亲自信、乐观、坚强性格的影响。特别是父亲那种突出的单纯的性格特征对弗洛伊德的影响极大。
弗洛伊德讨厌那些使生活变得复杂化的因素,他本人在日常生活细节上极为简单,比方说,他一共只有三套衣服、三双鞋子、三套内衣,就是外出度假的时候,他的行李也往往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程度。在大学职业选择上,由于当时热门的达尔文进化论激起了弗洛伊德进一步探索人类自身的兴趣和志向,弗洛伊德决定学医,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
弗洛伊德自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留在布吕克生理研究室工作。尽管弗洛伊德有了工资,但他的收入仍然很微薄,由于这种日渐困窘的经济状况,婚姻与家庭负担的压力,以及布吕克教授的劝导,使弗洛伊德在人生道路上开始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即从基础理论研究转向临床医疗工作。历史表明,弗洛伊德的这一转业,其后果远远未被其本人及其老师所料到。除了经济收入上有了明显的改善之外,主要是走上了一条把所学得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的正确道路,为他后来创建精神分析学打下了不可缺少的基础。1885年初,一次出国留学的机会弗洛伊德来到法国巴黎的萨尔拜特里尔医院,向精神病学大师沙可学习。沙可对癔症、催眠术和性病因的研究,使弗洛伊德大感兴趣,颇有收获。1886年返国后开始行医时,弗洛伊德治疗的病种较多,后来逐渐集中于精神神经症特别是癔症的治疗。
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著作
我们可以把弗洛伊德创建精神分析学划分为五个时期。(一)精神分析学起始时期(1890~1899)19世纪90年代,在精神分析学起始时期,主要的代表著作
《癔症研究》这是弗洛伊德早期和布洛伊尔合著的一部重要的著作。这部书标志着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奠基和正式起点。通常被看作是精神分析的开端。”本书提出两个重要思想,癔症的发作与患者过去精神创伤的经历有密切关系,有些症状是“象征化”的,如梦中所表现的那样。而癔症的基础和前提是类催眠状态,在发作时常伴有心理分裂现象,通过催眠,可让患者得到精神宣泄与联想矫正后,就可使其病情缓解和治愈。(二)精神分析学形成时期(1900~1909)如果说19世纪80至90年代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准备和奠基的时期,那么到了20世纪头十年则是精神分析学体系形成、弗洛伊德成名之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弗洛伊德有四部重要的著作:
《释梦》弗洛伊德在广泛总结前人有关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他对病人的梦的临床研究和个人40个有关梦的自我分析,深入地探讨了梦的实质、释梦的方法、梦的伪装、梦的材料和来源、梦的工作以及梦的过程的心理等有关梦的重要理论问题,它不仅提供了开启神经症患者心扉的一把钥匙,而且还成为了解正常人潜意识活动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人们通常把《释梦》视为精神分析学形成的标志,弗洛伊德学说三大理论支柱之一梦论的典籍。
《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这本书是弗洛伊德用动力心理学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事件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弗洛伊德从精神决定论的思想出发,依据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失误现象和自我分析的实际资料为素材去发掘意识的存在,了解潜意识压抑作用的功能,揭示人的深层精神活动的奥秘。日常生活中的口误、笔误、遗忘等失误行为可能都是真正动机的反映,尽管这种动机还未被意识到。由此提出了精神决定论的思想,认为人的心理行为的千变万化都有其原因,即内在的、深层的、潜意识的精神决定因素。这说明潜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压抑不仅存在于变态心理活动当中,而且广泛存在于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当中。此书是弗洛伊德广为后人阅读的书之一,它在弗洛伊德在世时,就已经再版11次,并且被翻译成12种语言。
《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这是一篇探讨幽默、诙谐等日常生活事件发生的潜意识心理机制的论文,也是弗洛伊德阐述潜意识的专论之一。分别就诙谐的技巧、目的、动机、心理起因及诙谐与梦、潜意识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探讨。弗洛伊德认为诙谐是在潜意识里形成的,只要它服务于潜意识的目的,或者服务于被潜意识所强化的目的——这就是‘愤世嫉俗’的诙谐。”本文所涉及的诙谐、滑稽、幽默、梦等问题,不仅有助于对潜意识的理解,而且还具有更广泛的人类学、语言学的意义。
《性学三论》(又名爱情心理学)这本书是弗洛伊德性欲论主要的代表著作,也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他在本书中公开承认:“坚持性欲乃一切人类成就之源泉,以及性欲观念的扩展,自始便是精神分析学所遭阻抗里强烈的动机。”此书系统地论述了自幼年时代起人类性欲发展规律。故被称为“弗洛伊德阐明人类性欲之本质与发展的主要文献”。到了1925年已出版了六版,由80页增至120页。在弗洛伊德生前,共有9种外语译本。许多评论家认为,《性学三论》“对人性的了解有创意且是具有恒价值的贡献”。(三)精神分析学派出现分裂时期(1910~1919)20世纪前十年,精神分析学派开始出现分裂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因正式成员之间不和与意见分歧,使精神分析学派开始分化。这个时期,弗洛伊德也发表不少著作。
《精神分析导论》这本书是弗洛伊德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在弗洛伊德的全部著作中,或许除了《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外,本书是流传非常广的一部,大约有16种语言的译本。该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听众领会精神分析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前两篇内容假定听众没有精神分析学的基础知识,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失误动作的分析和对正常人的梦的探索,为听众奠定学习有关神经症问题的基础。第三篇神经症通论是弗洛伊德讲解精神分析的核心,他通过对各种神经症的全面分析,深入地阐述了这个十分困难的新课题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全书较为完整地反映了精神分析学这门学科的精神实质、理论内涵和方法技术,既是学习精神分析学的入门读物,又是研究精神分析学的必读著作。
《图腾与禁忌》此书是弗洛伊德应用精神分析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的首次尝试,也是弗洛伊德第一次集中阐述自己关于宗教和道德起源的一部重要著作。本书研究了存在于原始部落民族中的各种禁忌、图腾崇拜及原始宗教和原始文化,并研讨了原始人这些现象的心理根源及其活动的规律。弗洛伊德通过蒙昧人与强迫神经症患者的比较,推断了图腾崇拜的本原意义。认为图腾禁忌反映了人类对乱伦的恐惧;塔布禁忌则是矛盾情感的产物。它构成了蒙昧人的原始道德观;蒙昧人的法术思维品质——思维万能,构成了泛灵论原始思维模式。在这一思维模式作用下,他们用支配心灵生活的法则来支配实在之物,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神灵观念,并因此为宗教的产生铺平了道路。
《达•芬奇的童年回忆》此文是弗洛伊德对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长篇评传。他以精神分析的观点和传记研究的方法,详细叙述了达•芬奇童年以来的感情生活,深刻分析了他的性心理历史的发展过程,着重阐释了他的艺术与科学活动的心理起源。此文不仅对研究达•芬奇这一历史人物的心理构成有参考价值,而且对研究弗洛伊德心理美学思想也有重要意义。(四)精神分析学最后成熟时期(1920~1929)20世纪20年代,精神分析学最后成熟和声誉日隆的时期,也是弗洛伊德主义理论建树时期。在学术上,弗洛伊德对自己的学说通过集体的讨论又做了补充和修正,使精神分析学由一种作为治疗神经症的理论和方法发展为一种阐明人类动机和人格的理论体系。主要代表著作有:
《自我与本我》这是弗洛伊德后期的一部主要的理论著作,也是弗洛伊德人格心理学的典籍。全书共五章和两个附录:意识和潜意识;自我和本我;自我和超我(自我理想);两类本能;自我的依赖关系;描述的和动力学的潜意识;力比多的大储存库。还谈到了自我由于成了外部世界、本我和超我等三个主人的可怜仆人,因而常常激起焦虑信号,成为弗洛伊德晚年新的焦虑论的基础。(五)精神分析学登峰造极时期(1930~1939)20世纪30年代,既是精神分析学顶峰时期,又是弗洛伊德主义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弗洛伊德进一步用精神分析学的观点研究一系列社会现象,如社会组织、宗教起源、文学艺术、战争根源等等,构建了一套有关社会文化的弗洛伊德主义理论体系。这个时期,弗洛伊德的主要代表著作有:
《精神分析新论》它是《精神分析导论》的姐妹篇,也是弗洛伊德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它是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导论》发表后经过15年研究实践和反思的成果。进一步发挥了梦的理论,提出一切梦均具有性的属性的命题,详述了显梦与隐梦之间的根本区别,关于梦满足愿望的作用与焦虑的梦不矛盾的观点、关于梦的本质即梦的工作过程的发现等等问题。强化了对人格的自我的分析,着重阐述了自我和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以及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与自我、超我和本我以及它们与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对宗教、教育、宇宙观等问题发表了他元心理学的独到见解。该书论述许多过去未曾接触过的问题,包括教育的目的、职能和方法,哲学和宇宙观,宗教的特点、职能及其与科学的不相容性。
《文明及其缺憾》它是弗洛伊德晚年探讨社会文明的一部主要著作。他从文明发展与人性本能之间的联系和对抗这个基本观点出发,对文明社会的本质、起源、作用和弊端等问题做了集中的阐述。他认为,人生的目的(或人性的本能)就是追求幸福,但幸福又是难以达到的。因为文明除了促进物质工具的进步、个体的力量被群众的力量所代替,于是,人们只好求助于爱欲的力量,以所谓的共同的文明生活来避免痛苦。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剖析了文明社会,痛斥了文明社会的弊端,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性,并把希望寄托在爱欲的力量之上。这里,弗洛伊德看到本能与文明的矛盾、文明对社会进步的推动、文明的发展日益要求人们群体认同感的加强是颇有见地的。
1931年弗洛伊德75岁寿辰时,贺信如“洪水一般”,住宅被鲜花淹没。此时,弗洛伊德已誉满全球。到了1936年,弗洛伊德80寿辰时,在连续六个星期中,收到从世界各地寄来的贺信和发来的电报。此时,正处于癌症晚期的弗洛伊德,年迈体衰,负担甚重。弗洛伊德生前留下丰富的精神分析著作,不断再版加印,并被译为各国文字,流传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