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一个人培养了很多学生,被人称赞“桃李满天下”。为什么用“桃李”比喻所培养的学生或弟子呢?其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说春秋时,魏国有位叫子贡的大臣,他得势时,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人。后来得罪了魏文侯,便独自跑到北方去。在北方他遇见子简,便向子简发牢骚,埋怨自己培养的人不肯为他出力,以致流落他乡。子简笑道:“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可以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你种下的是蒺藜,不仅不能依靠和利用,秋天长出的刺还会扎人。故君子育人,要似种树,应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自后,我们便把培育人才叫“树人”,把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称为“桃李”。

二说唐代有个贤者叫狄仁杰,他向朝廷推荐数十人,多数成为名臣。有人就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意思是说:“天下的好后生,都出在你门下啊!”后来,“桃李”便用来比喻所栽培的后生或教出来的学生。

此外,“桃李”在其他诗中还有不同的喻义。如曹植的《杂诗》中有“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的句子,这里把人的容貌美丽比喻成桃李;阮籍的《咏怀诗·其三》中有“嘉树下成蹊,东园桃和李”,“嘉树”指桃李,比喻繁盛之景;古乐府诗《鸡鸣》:“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弟兄还相忘。”诗的愿意是用李桃共患难来比喻兄弟要相爱相助,后来转化为比喻代人受过或互相顶替,这就是“李代桃僵”一词的来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