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最浪漫的春季,漫山的桃花开放,又想起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吟着这几句摘抄自桃花源记原文的诗句,一番世外桃源的美景浮现眼前。然而据资料考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鬼故事,背后隐藏着恐怖真相!
为什么说《桃花源记》是鬼故事?
东晋时,中原混战,世家大族及作为其家产的农奴纷纷南下江南圈地,建立新庄园。晋皇族司马氏在南方推举司马睿建立东晋以后,皇帝手里一没有大军,二没有钱粮,三没有人才,所以只好与士族门第”共天下”。东晋皇室在立国的100多年中,一直想实现自立的军队和赋税系统,但是又一直遭到来自士族势力的掣肘,这就给老百姓提供了开辟”乐土”的空间和必要。
陶渊明深深体会到百姓生活的悲惨,但又非常无奈,现实社会已无处寻找可以安居之处,在《桃花源记》中通过伏笔表达了对于死后世界的美好向往,其实讲的是渔夫误入死后世界的故事。
(资料图)
一个村的人幸福地生活在某个封闭的地方,早已忘记自己其实已经在秦朝战乱中惨死。时间就一直定格在秦朝,而这个地方就类似于坟堆。渔夫误入其中,跟他们讲到晋朝的事,才使得村民意识到原来自己已经死了,这里是死后的世界。渔夫离开村庄后,太守按照他留的记号回去找,当然是找不到了的。因为村民记起了一切,便连同死后的世界一起消失。
《桃花源记》隐藏着哪些恐怖真相?
东晋渔人误入桃花林。桃花林那可是归隐的首选。那么这桃花林到底是什么地方呢?其实这里根本没有桃花,只是一片乱葬岗,这里的葬的人太多,以至于他们残存对尘世的期许会干扰这里的人的意识,在他们的脑海中制造幻觉。很多影视作品都描述过类似的场面,在幻觉中,你以为你翻过了一个栏杆,实际上你是掉进了一个深渊。所以在渔人看到桃花林的时候,他已经产生了幻觉。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只不过是他划着船撞上了暗礁之类的,此时,渔人已经濒临死亡。”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很多人描述死亡前夕看到的画面,都是说不远的地方,有个亮光在指引着他,由此可知,遇难的渔人正迈向死亡。”便舍船,从口入”,这证明渔人此刻已死,之后发生的事情,只不过是在彻底脑死之前的一些幻想。
《桃花源记》并不是”塑造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在影射一个社会现实:晋末,大量人口苦于赋税耘役,成团躲起来,在地下社会里生活。最终,东晋朝廷的基础日益衰败,终于被门阀士族赶下台。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原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