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讲“攴”部的一个汉字:“斂”。“斂”字在现代汉语简化为“敛”,“敛”是现代汉语次常用汉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
(资料图)
为表述方便,下面的描述,我们均使用简化字形。
斂(敛)。读音有两个:
(一)liǎn。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敛,收也。从攴,僉(qiān)声。”形声字。本义是收聚;聚集。“收聚;聚集”不是“收”的本义,所以王筠《说文名读》说:“非收之本义,故收不在此。《释诂》:‘敛,聚也。’”
这里的“僉”声,声中有义,所以我们也看一下字形演变:
(敛的字形演变)
“敛”字最早的字形,就是“亼”,后来发展成“僉”,它的本义就是多人多口相合为一。到战国时,加上了“攴”,表示治事、支使义,从攴、从僉,就是使多人多口相合为一,就是“敛”字的本义,即收聚;收拢;收敛;聚集。所以说,从这个意义上说,“敛”也算是会意兼形声字。
《尔雅·释诂下》:“敛,聚也。《荀子·非十二子》:“奥窔(yào)之间,簟席之上,敛然圣王之文章具焉。”杨倞注:“敛然,聚集之貌。”在室堂之内、竹席之上,收聚圣明帝王的礼仪制度在这里。王勃《饯韦兵曹》:“川霁浮烟敛,山明落照移。”用的也是“敛”的本义。
本义之外,“敛”还有很多用法:
(1)收获。《诗·小雅·大田》:“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穧(jì)。”那里有没割下来的嫩棵子,这里有没收获的稻谷。这其实也是聚集;收集意义的引申。
(2)征收;索取。《广雅·释诂一》:“敛,取也。”《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晋灵公做事不合乎君之道:重重地收税用来彩画墙壁。
(3)赋税。《周礼·地官·司稼》:“巡野观稼,以年之上下出敛法。”巡视野地的庄稼,根据年成的好坏制定出征收赋税的法则。《资治通鉴·唐僖宗乾符二年》:“民之困于重敛者争归之。”农民在官府重敛下无以为生,于是争相投奔他(黄巢)。这个意义下,有一个我们经常用的成语:“横征暴敛”,指强征捐税,搜刮人民财富。这里的“敛”,即“赋税”之义,而不是动词“征收”之义。
(古代征税)
(4)收缩。《史记·春申君列传》:“秦楚合而为一以临韩,韩必敛手。”秦、楚两国联合而成为一个整体进逼韩国,韩必定收缩不敢轻举妄动。
(春申君像)
(5)约束;整肃。《汉书·陈咸传》:“郡中和吏,皆令闭门自敛,不得踰法。”命令郡中的长吏都闭门约束自己,不能违法。
(6)收藏;隐藏。《周礼·夏官·缮人》:“既射则敛之。”郑玄注:“敛,藏之也。”为车装备弓弩,射完了,车就收藏起来。
(7)殓;殡敛。给死者穿衣,入棺。也作“殓”。《释名·释丧制》:“衣尸棺曰敛。”《正字通·攴部》:“敛,殡也。俗作殓。”《礼记·檀弓下》:“季康子之母死,公输若方小,敛,般请以机封。”季康子的母亲去世了,年幼的公输若作为匠师主持收殓,公输般建议用他新设计的机械来下棺。
(8)减;不足。《史记·赵世家》:“燕尽齐之北地,去沙丘、钜鹿敛三百里,韩之上党去邯郸百里。”张守节《史记正义》:“敛,减也。”燕国全部占领齐国北部土地之后,离沙丘、钜鹿就少了三百里,韩国的上党离邯郸一百里。
此外,“敛”还是姓氏。《广韵·琰韵》:“敛,姓。”《通志·氏族略四》有载。
(二)lián。这个读音出自《集韵》。“敛盂”,古地名。《集韵·盐韵》:“敛,敛盂,地名。”《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齐侯盟于敛盟。”杜预注:“敛盂,卫地。”
“敛”的小篆写法如图:
(敛的小篆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