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撾軍民宣慰使司建置沿革:俗呼曰撾家,自古不通中國,本朝永樂三年,其酋備方物入貢,始置老撾軍民宣慰使司。


(资料图)

大明一統志

今天,我们把东南亚国家Laos ລາວ称之为“老挝”,读音lǎo wō,但这个“挝”字几乎不会用在其他场合。这让当年在大学学习老挝语的我很好奇,这个“挝”字到底是怎么来的。

老挝地图,来自大英百科

此前在学霸同学的指引下,查阅相关资料,咨询老挝语界的前辈,终于大致确定了如下几个论断:

一,老挝是一个明朝译名,不是“Laos”或现在老挝人自称“Lao”的对音。新中国成立初年曾用“寮国”,后在1954年前后改为古名“老挝”。对岸和部分东南亚华人仍在用“寮国”。

二,老挝原本读“老抓“,古代韵书“挝”只有zhuā的读音,至今对岸的权威字典标音依然是 lǎo zhuā。我们恢复使用老挝一词后,误读为lǎo wō,积非成是形成今天的读音。

三,挝字来源不明,或许是老挝在明朝时期的王城琅勃拉邦的旧称“孟斯瓦”(ເມືອງຊວາ Muang Sua)的译音,但苦于没有证据

近日,在回答知乎上“为什么Laos要译成老挝,作为一个国家名感觉很难听”时,“挝”是怎么来的又引起了我的思考。

28日,我在观看一个泰国清迈大学教师讲述“兰纳”(明代作揽那、蓝那,古清迈)一词来源的视频时,却看到了这个。

来自《八百馆来文》

从这个视频里,我才知道,我国明代四夷馆在翻译进贡表章时保留了原文,做了汉语和外语的对照。原本这个视频讲的是古清迈“兰纳”,却附上了同时期车里和老挝宣慰使司的原文。其实这里用的是酸角文(Fak Kham script,อักษรฝักขาม),这是一种比较接近老挝文字母的文字,从中我可以辨认出:

Muang Sua/Chua 宣慰(用的汉字对音) Thao/Dao Lan Xang

转写为老挝语:ເມືອງຊວາ ສຽນຫວີ ທ້າວລ້ານຊ້າງ

转写为泰语:เมืองชวา เสียนหวี ท้าวล้านช้าง

明朝写成:老挝宣慰刀揽章

宣慰是汉语词,刀揽章是宣慰使的尊号一类词,揽章即“百万头大象”,我们今天理解乃当时老挝的国号,目前多翻译成“澜沧”。非常明显,老挝这个词在这里=Muang Sua,ເມືອງຊວາ,Muang是泰老系语言“城、国、邦”的意思,这几乎可以确定“挝”字来源于琅勃拉邦的旧称Sua,ຊວາ了。

于是我顺藤摸瓜,翻开了视频里提到的《华夷译语》八百馆杂字,在“地理门”里,我看到了这个。(要感谢北京大学图书馆把这批图书电子化)

《华夷译语》八百馆杂字

《华夷译语》中,有外语原文,中文意思以及汉字拟出的外语读音,在这个词条下:

ເມືອງຊວາ(Muang Sua)=老挝,读音是“猛挝”,Muang ເມືອງ=猛,可见“挝”就是ຊວາ Sua 的对音,多年的疑惑在这一刻彻底解开了。

“老”是今天老挝人的自称,在过去是还是泰国北部多个泰傣老系族群的自称,包括清迈古时也自称为“老”,为了区分,来自琅勃拉邦的“Lao”,按照他们的语序自然就是“Lao Sua” ,汉语写作“老挝”。

这样看,老挝( lǎo zhuā)这个名字一点也不难听,这个“挝” (zhuā)字代表了老挝故都琅勃拉邦、代表了当时统一的澜沧王朝(ອານາຈັກລາວລ້ານຊ້າງ),也正证明了中老两国源远流长的友好交往史。

1540年的老挝,处于“澜沧王朝”时期,疆域横跨湄公河两岸。绘制:Nicolas Eynaud,来源:维基百科

同时,这个名字能流传至今以及当时对应的外文原文,离不开明朝四夷馆人员的专业。

永樂五年(1407年)癸酉命禮部選國子監生蔣禮等三十八人,隸翰林院習譯書,人月給米一石,遇開科令就試,仍譯所作文字,合格准出身,置館於長安石門之外處之。

禮部志稿

大明设立四夷馆,是我国最早的官方翻译机构。这些中外文对照的书也体现了先人对业务的专业和重视。吾辈翻译、写文时也应当继承先人的认真负责精神,即使坐在冷板凳上,也要做出精品,记录好我们这个时代,继续传承下去。

————-

“老挝”译名记:明朝译名的重生

明朝出现的“老挝”

大明建立以后,在我国云南和中南半岛上设有“三宣六慰”,“老挝宣慰使司”正是其中之一,其它的还有八百宣慰使司(今泰国清迈及周边地区)、车里宣慰使司(今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等。

此后,“老挝”这个词才开始史料里。在《大明一统志》的记录里,老挝是这样的一个存在,“风俗民性犷悍,身及眉目皆刺花”。

《明史》老挝传则给出了更多细节:

老撾,俗呼為撾家,古不通中國。成祖即位,老撾土官刀線歹貢方物,始置老撾軍民宣慰使司。永樂二年以刀線歹為宣慰使,給之印。五年遣人來貢。既而帝以刀線歹潛通安南季犛,遣使詰責,諭其悔過。六年,刀線歹遣人貢象馬、方物。七年復進金銀器、犀象、方物謝罪。自是連年入貢,皆賚予如例。帝遣中官楊琳往賜文綺。十年來貢,命禮部加賜焉。

按照时间推算,刀线歹/刀線歹是老挝历史上记录的君王ພະເຈົ້າສາມແສນໄທ Samsenethai,澜沧王朝的第二位君王。看明史记载,永乐年间,老挝是“连年入贡”。永乐大帝是明朝第三位皇帝,这样看,大明和老挝澜沧王朝出现在历史上的时间差不多。

翻看《华夷译语》八百馆杂字,有个有意思的细节:

《华夷译语》八百馆杂字

汉语-八百语词典中收录了“山高水远”“南京”“北京”这样的词汇,转写成老挝文为ດອຍສູງ ນ້ຳໄກ 泰文 ดอยสูง น้ำไกล。从东南亚到一趟北京后,的确是“山高水远”,估计是当时大明和他们之间交流常用词。

1602年,利玛窦参与绘制的大明版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出世,标出了老挝的位置。

《坤舆万国全图》的东南亚部分

彼时,大明和老挝还有着联系,而到了万历40年(1612年),联系断了,“自此不复至云”。《明史》是这样记载的:

萬歷二十六年,緬敗,老撾來歸,奉職貢,請頒印。命復鑄老撾軍民宣慰使司印給之。四十年貢方物,言印信毀於火,請復給,撫鎮官以聞。明年再頒老撾印。時宣慰猶貢象及銀器、緬席,賜予如例。自是不復至雲。

其中原因这段话也提到了,缅甸在东南亚的崛起。缅甸东吁王朝在东南亚四处征战等因素让明朝和老挝失去了联系。

1644年,明亡。

新的译名 南掌

1661年,南明亡。

老挝澜沧王朝挣脱缅甸后迎来了一段平静期,却于1694年因继承权问题分裂为三个国家,后逐步都沦为了暹罗属国。

期间,以琅勃拉邦为首都的王国开始向清朝纳贡,被清朝史料称为“南掌国”,即明朝的“揽章”,也是Lan Xang ລ້ານຊ້າງ “百万头大象”的对音,而另外两个王国,万象王国和占巴塞王国和清朝没有建立联系。

南掌国都曰隆勃剌邦,据湄公江左岸,江东折南流,南冈江自东来会,曲注如玦环,城在山下,当南冈江会流处,水穿城而过。

清史稿

其后,西方殖民者四处征战的时代到来了。1893年,法国强迫暹罗签署协议,暹罗在湄公河东岸的土地悉数割让给法国,组成“老挝保护国”,并入法属印度支那。因为此时老挝境内有多个王国,有观点认为法国人因此把老挝写成了复数,Laos,多个Laos,沿用至今。

晚清朝外交官薛福成1890年出使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四国时大概就看到了法国在中南半岛的野心。

法人斯各赖脱新出舆地图说,以缅甸、暹罗、越南三国,谓之“中国印度”,而柬埔寨(一译作甘孛智)、南掌(即老挝之转音)各国,掸人、野人各种,亦包在内。其地虽非悉属中国,而地势与中国相连,故以别于英属之五印度也。

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

他也记录了1893年的事件。

来源:《中国古籍中有关老挝资料汇编》,景振国

他的记录里透露出,清朝人已经不知道老挝是怎么来的了,认为南掌还是老挝的转音。还有一些清朝史料,乃至明朝史料认为之所以称老挝,是因为其“夷”佩戴雕爪,故称。

海国图志里,还出来了一个“老掌国”。

《海国图志》的东南亚部分

弃用“寮国” 重用“老挝”

新中国成立。老挝也于二战后逐步走向独立,1954年,老挝王国正式独立。此时,我们对“Laos”的称呼是寮国,据说这一名称是东南亚华侨华人翻译的。

在日内瓦会议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发言

然而就是在1954年,我国决定将Laos的译名改用老挝。对此,北京外国语大学老挝语界泰斗庄镇城回忆:

当年国内的报纸在报道老挝新闻时使用的中文名称上比较混乱,有称“寮”、“佬”等等,于是陈毅元帅决定了这次改名。“陈老总(即陈毅)翻了古代的书,他把‘寮国’改成老挝(音‘抓’),时间就是在1954年左右,是陈老总定下来的。”

庄镇城回忆,改名之初,老挝读“老抓”,后来也有读“老锅”的,但在60年代初开始,越来越多地读“老窝”,他认为这是误读,但最终读“窝“可能是因为“抓”、“锅”都不好听。

新华网 调查 | 老挝应该读“老抓”?

所以最终,我们是因为误读,把“老挝”读成了现在的“老窝”,本来应该读“老抓”。

同时,因曾经翻译成寮国,有些专有名字依然用“寮”,比如还会有人习惯把老挝北部、中部、南部称为上寮、中寮、下寮,老挝的国家通讯社,依然叫“巴特寮”通讯社(巴特=国,寮=老=Lao)。

一个小小的译名,背后却有这么多的故事,或许正说明,我们历史之悠久吧。

怎么样,要不要考虑把“老挝”读成“ lǎo zhu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