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并不是所有朝代都有科举制度,我们读书学历史的时候应该都有讲过,在历史上,科举开始于隋朝,之后的唐宋元明清一直沿用和改进。
科举制度甚至可以说影响着东亚中华圈的各个国家,当时制定科举制度,大意是为了让社会更加公平和促进社会流动,这些制度后来也流传到日本、朝鲜、越南等等周边国家,但传入之后很多也变味了,在周边国家大部分情况下科举制度就是成为了维护既得利益者的统治工具了。如果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个科举制度当然不算什么好的制度,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这个制度可以说是跨时代的意义。
【资料图】
在没有科举制度的时代,也就是隋朝以前,普通人要想当官,那不是你读书聪明就能行的。古代的中国,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前,要想实现阶级跨越基本不可能,秦之前,不管是夏商西周还是春秋战国时期,都是属于邦国制度,各个诸侯国建立在中华大地上,只是存在一个相对统一的文化基础、相对一致的价值观。
春秋战国尊崇周礼,在这基础形成各独立的邦国,语言、文字、货币均有不同,但是却尊崇一种文化习俗。
这种形态和欧洲诸国很相似,欧洲的文化传承希腊文明和罗马帝国的海洋文明,人民普遍信教,都是以这些文化和信仰相似,形成的相对统一的价值观。
说回科举,秦之前人民的国家认同感低,人才都是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所以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历史,很多国的上官都是其他国的人,比如后来秦国有名的商鞅,就是卫国人。
我们要知道的是,不管人才如何流动,但是这种时代不存在平民参与政治的机会。在邦国时代,国家是封建体制,官员则是贵族独占。
当初的贵族,无论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尽义务,而非被雇用,因为家和国都是他们自己的。邦国时代就是贵族独占政治权力的时代。
比如商鞅本就是卫国的贵族,只是后期贵族人数越来越多,然后会在其他诸侯国进行流动。其实这些大家如果看欧美的一些老电影就可以看出来,贵族和平民完全是不一样的。
这些邦国的区别我国的电影演的不是很多,毕竟离的比较远,但是欧美的很多电影经常就可以看到,因为他们一直就是处在这种邦国制度下非常长的时间,看欧洲历史的时候,我甚至会产生一种就是在看我们春秋战国历史的感觉,有时候也能理解当明清那些首先看世界的人物,去了解关于欧洲历史,会产生一种文化的优越感也不足为怪了。
好了,说回科举制度,通过前面我们也能了解到,秦之前,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些都属于邦国制,名义上有个天子,比如周天子,然后天子再分封给诸侯,这样就有了国,诸侯再把邦国下面的地方分给下一个统治阶层大夫,这样便有了地方管理者。这个时候的诸侯国是可以独立运作,同样的下面这些大夫的领地也是可以独立运作的。而这些人就是那个时代的贵族,和平民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这个运作模式就是天子-国王-领主,这样就组成了一个管理系统体系。
这样的体系都是世袭继承制的,到了领主大夫一层的如果没有继承权的,就是成为士,也是管理层协助继承者管理领土领地。
就是这种体系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就发生了一些变化,秦始皇的体系就是全国只有一个家族,所有的都是这个家族领导者的,有一句话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种体系就一直维持的清朝灭亡,天子就是皇帝,皇帝下面所有的人都是一样,都属于皇帝的臣民,所有的一切都是皇帝给予的,不能独立运作。
从这里也看出来了,当时的皇帝可比以前的天子要权利大的多,虽然权利独于一身,但是全国地方那么大,不可能是一个人就能管的过来。
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官员体系,这个和贵族体系可是有本质的区别,因为贵族体系管理地方,那属于独立自主,也就是自己地盘自己管,就算有斗争也是内部事务,而官员体系就完全不一样的,官员管理的地方都是属于皇帝的,官员和皇帝只是一个雇佣关系,那这样就有很大的利益冲突。
所以我们看各个朝代到了末期,都是贪污腐败横行,而这种体系最大的一个弊端,就是阶层随着时间越长就越固化,下层的人要想改变阶层就只能推翻最上层阶层,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看文章或者影视剧,在古代有一个诛九族的大罪,其中一个就是谋反。
当然也有一个好处,就是这个体系能让统治者管理更加有序,我看历史改朝换代常有,但是这个体系一个朝代接一个朝代的用。
那这些和科举制度产生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虽然秦始皇改变了以前的体系,但是在秦汉初期,因为延续千年的贵族体制惯性仍在,毕竟树大根深,一时难以动摇。
所以汉初基本上大部分官员还是以前的贵族担任,要想当官,那必须是和皇帝打天下的贵族家庭出身或者原先领地的贵族,可以说,汉初能坐到“三公九卿”高位的要不就是家里有钱的,要不是家里有权的,平民百姓无任何的机会。
这个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慢慢有所转变,他不定期的下诏“举贤良”,要求全国各地官员向朝廷举荐有德行、才能的人,借此从中选拔出真正对朝廷有用的大才。
也是这一时期出来的天人三策,对后面2000余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天人三策我们熟知的应该就是抑黜百家,独尊儒术。
还有就是天子的正统合理性解释,君权神授,以及改革选拔人才制度。
自此西汉在选拔官吏上开始逐渐采用以儒术取士的“察举制”,以才能来选拨官员,而不再单纯的以权、财来作为选官的依据。
自汉武帝开始,地方长官可以随时向朝廷荐举辖区内有德有才的学子,然后由朝廷经过考核,考核通过者即可为官,而在此过程中朝廷不问出身,地位,及财势,一律以才学、德行为选拔要求,只要有才学,有德行,朝廷就让你做官。这也让西汉有了很多的人才,成就了威名远播的大汉王朝。
同样这种制度时间一长,就慢慢的固化僵硬了,因为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首先需要自身去多读书,因为不读书就不可能获得儒生和官员的推荐,而当时那个社会儒家的一些书籍,自己看根本就无法看懂,就需要有儒生去教,而平民要想读书就需要首先有儒生作为老师教导自己的孩子。
到了后期儒生地位很高,导致一些受教育的成本就不断的加高,这样平民的孩子根本就没机会去读书,最终能做官的也大部分变成了地主的子弟。
这也要说下,封建社会里最大的地主是皇帝,拥有全国土地,其它的根据级别之类的划分。从大地主下划到小地主,最后划到级别最低的平民手里。就这样随着时间不断推移,官员很多就是这样的地主子弟,然后他们通过不断的通婚联谊,慢慢的就变成了世家大族。
发展到东汉末年魏晋时期,以及后来形成南北朝政权的世家大族就是这样来的。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制度。
只要你出生在上等人家,不管才能和品德如何差都能顺利做大官,如果你出生在下等人家,不管你才能和品德再好也没办法做大官,我们熟知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说法就是这个阶段,当然前面我们也说了在教育成本不断升高的时期,要读书的话平民是没有机会的了,那么就算是寒门,说的也是一些小地主家庭或者家道中落的家庭。
所以这种推荐为官制度也到了该改革的时候了,科举制度也可以说是考试制度,但是必须公平的考,选出能用的人当官。
从隋朝建立科举制度起,就一直沿用到清朝,当然也有历史考究科举制度真正成型是在唐朝,当时这种考试制度,除开我们,其他地方都没有这种制度,可以说是独一份。
当然我们现在来看觉得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当时那个时代,大家可以去看看当时世界上其他各个地区的情况,就知道这个制度在公平选拔人才方面有多么的突出,只是当时再突出,也经历不了时间的冲洗。
科举制度在当时的封建时代可以说是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机勃勃的进步性,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进入到一个黄金时代。
隋朝因为存在时间不长,那我们就来看唐朝的科举制度,先从科举的方式来说,唐朝参加科举有两种方式,即“生徒”和“乡贡”。
生徒就是一些公立学馆的学生,乡贡即各地人自学或在民间私塾学成,到县、州应试,经地方考试合格,再到京师应试。
从这两种方式来看乡贡要考上实在是太过于困难。唐朝科举允许平民与穷人参加,科举不分世庶,向全社会开放,也就让人有了往上攀爬的路径,至少比起以前是要好太多。比如唐文宗时的宰相段文昌,王播都是寒门贫士,早年甚至吃不上饭,向人求食,他们都是通过进士及第入仕的。
唐朝之后的宋朝,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变,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变。宋朝加强了科举考试中策论的地位和重要性。
科举考试前期重在诗赋论策,后期王安石废诗赋考经义,重在经学。也大幅增加了科举录取名额,宋朝平均每年取进士数是唐朝每年取进士数的十几倍。
但是在宋朝因为科举已经慢慢成为了一项国家大事,特别到了南宋时期,投入也越来越大,科举所需的经济开支,不是一般农家所能负担的。
导致宋代科举基本为有钱人家所包揽的,能考中的寒门少之又少。
到元朝之后,科举的公平性就更差了,元朝把人种分为各个阶层,官员绝大部分为蒙古、色目贵族和受提拔的胥吏占有,可以说科举制度名存实亡。
一直到明清可以说是把科举制度推向顶峰,因为清朝是沿用的明朝的科举制度,所以就统一来说。我们所熟知的八股取士,就是在明朝明代成化年间所建立起来的,后续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
明清时代的科举成为一个层次、等级、条规、名目繁多苛严的庞大体系。明清科举有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其中往往又分层次。明清两代都实行“科举必由学校”之制,参加乡试的士人,必须是官办学校的生员。
地方学校的优秀生员,可以报送到京师国子监读书,而国子监生则可直接选授官职。也由于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对读书人的思想限制越来越严。
其实从宋朝王安石推行经义取士之后,科举制度的积极性日少、消极性日增,至明清两代,科举达于极盛但是这个制度的弊端也越来越多。
在一个专制、封闭的社会环境中,由于无法接受新的思想、学术、技术的影响,没有革新精神,一种既存制度或事物的演变过程常常不是越变越好,而是越变越糟。
这个科举制度一直要到清朝才被废除,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经袁世凯奏请慈禧太后,民发上谕,停止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宣告废除。然后制定了留学生考试章程,鼓励青年到海外留学再回国当官。
而其他效仿中国科举制度的国家,比如日本、朝鲜、越南中,日本是最早废除的,到十五、十六世纪时,基本就没有了。
朝鲜的话在1894年也是废除了,越南最晚一直要到1919年才废除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可以说是在我们中华文化中特有的一个制度,这个制度中,比如尊师重道,教育考试等等一些很多方面的东西如今也一直是影响着我们。
可以说理解科举制度,可以更好的理解我们中华文化,当然任何制度,必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改变,如果固守一成不变,那么就算是初衷是好的制度,在最后可能也会成为一副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