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搜快变成了劝生榜。


(资料图)

各路专家轮番轰炸,搞得生孩子像是组队去潘家园地摊上捡文物。

图源:新浪微博

当然现在的年轻人不好糊弄了,新时代生育观“少生优生,幸福一生”、“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有儿孙我享福”早已刻烟吸肺。

好笑的是,不仅专家们执着当爹,我们的国产剧也还在孜孜不倦地普及生育糊弄学。

图源:新浪微博

还在纠结保大保小?

众所周知,世界上能与“喜欢爸爸还是妈妈”相媲美的灵魂拷问只有一个,那就是——

“保大还是保小?”

作为电视剧经久不衰的保留桥段,“保大保小/保子宫”一能凸显生产之凶险,二能凸显人性之凶险, 长期以来承载着完成中国式鬼门关可视化表达的重任 。

问孕妇,孕妇无条件选孩子,选子宫。

问婆婆,婆婆无条件选孩子,选子宫。

《今生也是第一次》陈兰青产后大出血,面临保大还是保子宫,在生死面前,婆婆居然说要保子宫拒绝签字,理由是“没有了子宫,就不算是个女人”。

《女士的品格》女主嫂子三胎产后大出血,医生告知必须切子宫保命,女主顿时就想到了当年自己的母亲,正是因为在“保大保小”的问题中选择了“保小”,导致难产去世。

这成为她恐惧生育的原因之一,她担心自己在面临这个问题的时候,不知道如何选择,“好像怎么选都是错的”。

但现实情况是,根本就不会有人问女主这个问题啊!

从医学的角度,依赖母体生存的胎儿,母体生命难以保全的情况下,胎儿肯定也是无法存活的。

从法律的角度,我国《母婴保健法》第18条明确规定, 因患严重疾病继续妊娠,可能危及孕妇安全,或者有严重危害孕妇健康的,可以终止妊娠 :

「经产前诊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师应当向夫妻双方说明情况,并提出终止妊娠的医学意见:

(一)胎儿患严重遗传性疾病;

(二)胎儿有严重缺陷的;

(三)因患严重疾病,继续妊娠可能危及孕妇生命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孕妇健康的。」

所以在任何医院,孕妇生产时,都不会出现医生突然跑出来问你保大还是保小的戏码。

优先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是医疗原则,毕竟胎儿在出生前都不能算作法律上的自然人,又何谈弃大保小呢?

保子宫的设定也是如此,命都要没了,保什么子宫?

虽然在现实中,的确是存在产妇坚持保子宫的案例。

比如纪录片《生门》中的产妇夏锦菊,33岁,曾怀孕6次,生产2次,为了生一个儿子,她怀上三胎。

结果手术台上大出血,当医生告知需要切除子宫保命时,她还是拜托医生——“我才33岁啊,能不能努力一下。”

图源:《生门》

幸运的是,这场极其艰难的手术最终成功了,夏锦菊保住了她的子宫。

但代价是心脏骤停两次,失血1万3000毫升,相当于全身血换了4遍,术后被立马转入重症监护室。

值得吗?

在千百年来“没有儿子、没有子宫的女人不完整”的性别规训下,夏锦菊们其实没有其他选择。

没有选择的选择,又怎能称之为“自由意志”呢?

如果只有不惜生命留下子宫才能当“女人”,那这个“女人”不当也罢,我们先把自己当个人吧。

那些被误导的怀孕真相

除了保大保小,据不完全统计,国产剧至少还有四大常见的误导性情节。

其一是干呕=怀孕。

一家人正在餐桌上吃饭、一群人正在办公室开会......一个女性角色突然捂嘴干呕,然后迅速起身冲到洗手间,yue上两声,你就知道,接下来的情节将围绕“找孩子爸爸跌倒流产辞职回家二胎三胎”等中心思想展开38集深入探讨。

这样的情节容易让观众形成一些刻板印象,例如怀孕征兆就是干呕,那怀孕要是没有干呕是不就是不正常呢?

图源:知乎

事实上干呕只是妊娠反应之一,不是所有孕妇都会出现,但也不是所有孕妇症状都这么轻微。

在《一个经济学家的怀孕指南》一书中,提到的一个数据是—— 几乎90%的女性都有过恶心反胃的症状,超过一半人会呕吐。

严重的孕吐是吃啥吐啥,吐到反酸烧心,甚至是吐血吐到住院。

图源:知乎

其二是哺乳很美好。

长期以来,我们看过太多这样唯美的哺乳画面:

图源:《我们的日子》

但现实是什么呢?

有一种痛叫哺乳痛,涨奶会痛、堵奶会痛、喂奶会痛,一到两个小时喂一次婴儿,大概率意味着母亲的乳头将进入破皮-流血-结痂的无限循环。

正如黄阿丽所言,“ 哺乳就是场野蛮的仪式,提醒你你的身体现在是食堂了! ”

图源:Hard Knock Wife

而对没有生育经历的人来说,在这些画面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他们很可能产生的认知是——不就是喂个奶吗?能有多难受?

图源:b站

其三是尖叫式生产。

在电视剧中,最常见的一种生产表演就是撕心裂肺地叫喊、咬牙切齿地发狠用力。

但真正生产时,大喊大叫不仅消耗体力,过度换气也容易导致母体缺氧。

而产程不同,用力的方式也需要及时调整,太过用力导致造成肌肉拉伤、会阴撕裂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图源:哈哈和六六

其四是特种兵式产程。

通常孕妇在上一秒的镜头里还好好的,下一秒马上就要生了,或者直接就生完了。

难免给人一种生孩子很快的错觉。

而在自然分娩中,有个术语叫“开指”,指的是子宫颈口扩张,一般生产需要“开十指”,意思是子宫颈口需要张开10厘米左右,才能允许正常大小的婴儿通过。

妇产科张洪涛教授提到初产妇的生产时间一般是“841”,也就是从规律宫缩到宫口开大,大约需要8小时,从宫口开大3指,到开十指,大约需要4小时。从宫口开全到分娩,大约需要1个小时,加起来就是十几个小时。

术前根据顺产和剖腹产的不同情况,还有剃毛(备皮)、插尿管、产前灌肠......等一些常见的准备工作。

图源:星星的梦

术后还有排气、压肚子排恶露、便秘等一系列需要克服的难关。

图源:小野誉枝

有人说又不是拍纪录片,没必要把全过程都拍出来吧。

当然没这个必要,但我们不能忽视镜头选取所存在的倾向性。

图源:《机智的医生生活》

之前她姐写医院妇产科墙壁上的抓痕,想说关于生育的代价,我们谈得太少了。

图源:她刊

而这些容易产生误导的镜头,被镜头遮蔽的生育真相,我们同样谈得太少了。

少点利用,多点尊重

在很多作品中, 怀孕只是作为一个戏剧推动元素,一个用来激化两性关系、婆媳矛盾的情节工具而存在 。

如何塑造一个恶婆婆?

没有什么比“儿媳难产选择保小,儿媳怀孕让她流产”更能让人血压飙升的剧情了。

图源:《急诊科医生》

相反,编剧是如何发掘恶婆婆闪光点的呢?

《北辙南辕》中,号称京城版顾里的尤珊珊有位尤其刻薄的婆婆,在婆婆眼里,她就是个用怀孕上位的外地心机女。

但原本一提起婆婆就恨得牙痒痒的尤珊珊,突然某天就彻底释怀了。

转变的原因是啥呢?

噢原来是她听说婆婆在她生产遇险时,选择了“保大人”。

图源:《北辙南辕》

另一种对好婆婆的想象也倾向于利用怀孕问题展开。

举一个离谱的例子,《灿烂的季节》丁克儿媳意外怀孕,于是瞒着家里人偷偷堕胎,婆婆知道后不仅不说不骂,还悉心照顾她。

最终在这位善良婆婆的感化下,丁克儿媳在大结局里,对着被抓去坐牢的经济犯老公说,“在里面好好表现,等出来后,咱们生个孩子。”

图源:《灿烂的季节》

再比如怎样塑造一个渣男老公?

出轨只是小意思,孕期出轨+对怀孕老婆不管不顾,这就叫buff叠满了。

还有如何让剧情变得更紧张刺激?

——加入一个怀孕的女人。

比如《神探大战》中,怀胎八月的孕妇警官,在银幕上开飞车、坠楼、滚楼梯,刚生完孩子裤子一提立马跳海游泳、接着和凶手大战300回。

于是这位即将临盆的超级英雄,变成了剧情的一个倒计时。

图源:《神探大战》

以上这些情节的出现, 本质上反映的都是创作者对于孕妇的工具人化 。

孕妇被视为 一个盛放生育概念的容器,一个用来制造热搜话题的工具。

从人物的角度来说,我们看不到她的生育意愿、心理焦虑、生理痛苦以及她作为女性的生命厚度。

从生育的角度来说,我们对于生育的了解,也被局限于那些被人们习以为常的影像叙事:

——干呕就是怀孕了、哺乳就是生育中的美好仪式、保大保小意味着生产极其凶险......

毕竟大家能接收到的关于生育的事实,还是太少了。

当然她姐也看到,一些作品正在有意识地修正或是补充一些表达,比如《亲爱的小孩》贴近真实的生产过程、产后失禁的难堪尴尬,比如《去有风的地方》对于“保大保小”的辟谣式说明......

图源:《去有风的地方》

虽然某些剧集中刻板的情节仍然存在,但让那些过去被一直美化的生育真相“被看见”,让那些曾经难以言说的痛楚羞耻“被诉说”,已经是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

多一些正确的生育科普,多一些真诚的“被看见”,对那些想生孩子的女性来说,并非平添焦虑,而是提前预知风险,做好准备。

她姐相信,这不仅关乎着生育的质量,也更关乎着女性的生命质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