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WW)2023年是《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收官之年,是工业互联网产业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回看上半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及标识解析体系的发展取得了众多成果,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累计标识注册量超3300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当前,我国自主可控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已建成了上海、北京、广州、武汉、重庆5个国家顶级节点和南京、成都2个灾备节点,此外还有近20个递归节点,集中打造了自主可控、开放融通、安全可靠的标识解析体系。

在全国范围内,已建成标识解析二级节点310余个,覆盖了31个省级行政区和国民经济分类中的43个行业。累计标识注册量超过3300亿,是去年同期的2倍,服务企业近27万家,较去年同期增长71%。

主动标识载体应用也成效初显,主动标识载体已部署2125万枚,用于入户热计量表数据采集、入户燃气表数据采集、工业传感器数据采集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正逐步融入工业制造过程,在企业内外部产生价值,帮助工业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提升管理效率、促进模式创新。

标识应用广泛覆盖

目前,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已从“基础设施建设”过渡到“应用规模发展”阶段。标识应用已覆盖汽车制造、工程机械、电子信息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已全面融入工业企业研发、采购、生产各个环节,在产品追溯、质量管控、协同生产等方面广泛赋能,并逐步从经济建设向绿色低碳、安全生产等领域深化拓展。

经过探索、梳理,目前已提炼9类应用模式,20种典型应用场景。从生产环节来看,包括数字化交付管理,智能化生产管控、远程计量与核验。从运营环节来看,包含产品精细化管理、供应链优化管理、数字化智能营销。从服务环节来看,包括产品服务化延伸、全生命周期优化、供应链金融。

总体来看,不同行业的标识应用呈现不同的路径和特征。标识解析技术在运营、服务环节的渗透较深,生产环节逐渐增多,而研发环节仍较少涉及。通过分析九大离散行业,八大流程行业,可以看出,离散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多集中在生产环节,流程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多集中在服务环节。

标识生态不断优化

上半年,标识生态不断优化。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3年工作计划提出,持续做好战略谋划,推动出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规模发展政策文件,指导各地通信管理局加快标识服务机构许可受理与审批。完成标识解析与能源行业10个以上工业应用的集成与服务。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关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

湖北省政府出台了《湖北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对工业互联网节点建设给予一次性补贴,最高可达200 万元;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加快建设数字河北行动方案(2023-2027年)》,明确指出到2025年,建设9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2023年重庆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工作要点》,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建设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平台。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江西省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指出支持创建装备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深化标识解析在行业广泛应用。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提高了部分企业探索、应用工业互联网标识的积极性,为推进标识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标识解析系统应用规模有待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标识解析系统的应用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大部分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由产业主体企业牵头建设,节点内有大量的注册数据,但围绕标识查询应用的物品描述类数据不足,导致标识解析的节点和应用发展难以同步。

具体来看,一是企业节点的编码数据、解析结果数据的标准化程度不足;二是标识数据存在完整性不足、格式不一致等质量问题;三是企业担心信息泄露带来的节点内解析关联数据碎片化问题。标识数据存储安全性作为企业关切问题,有待提供可信技术方案和安全防护措施。

此外,一些企业的主动性不足,特别是中小企业。一方面,企业通常有一套比较简单的标识,换成统一标识需要一定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若换成统一的标识解析系统,还要做好信息化、数字化的配套设施,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会造成额外的成本支出。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需要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发生“链式反应”,才能更好地发挥标识应用价值。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