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CWW)在刚刚过去的9月苹果旗舰新品发布会上,苹果宣布其在美国本土推出的新机iPhone 14系列取消实体卡槽,以eSIM卡(Embedded-SIM,即嵌入式SIM卡)取而代之,而这也是苹果首次发布仅支持eSIM的iPhone。与此同时,工信部在回复网友提问“我国是否有eSIM手机卡的推广计划”时称,高度重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坚持在确保用户合法权益和信息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和推广。那么eSIM卡真的可以在中国推广,进而最终取代实体卡吗?

所谓eSIM(embedded-SIM),是指将SIM卡嵌入到设备,并通过无线远程下载方式对其配置进行更新。与传统的可插拔式SIM卡相比,eSIM大大减少了设备上的卡片占用空间,体积缩小至传统SIM卡的10%,而且在形式上是直接嵌入设备内部,实现真正的设备无卡化,从而增加产品设计的灵活性;其抗震性、耐高温性、可靠性更强,更能适应恶劣的工作环境;未与特定运营商绑定无法远程配置支持灵活切换运营商数据,从而保证快速稳定的连接。

对此,国泰君安认为,与传统SIM卡相比,eSIM在多个属性上都表现出色,包括配置、尺寸、灵活性、安全性、用户体验以及成本等方面,将是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

不过凡事有利就有弊,对于eSIM此前为何不做大规模推广,有业内人士认为是因为eSIM 稳定性欠佳,有可能存在漏洞,引发安全问题。还有人认为eSIM的线上注册方式并非新技术。早在2017年,谷歌便在自家的Pixel 2手机中开始推广eSIM应用,苹果也在随后的iPhone XS中加入了对eSIM的支持,此后摩托罗拉在2019年推出的Moto Razr上直接取消了传统SIM卡槽,成为第一款仅支持eSIM的智能手机。

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多年的发展,eSIM应该早已成熟,至于上述所谓的稳定性、安全性及电信诈骗等挑战,只要行业一起努力,从技术角度将这些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也不是什么难事。那么问题来了,去除技术因素外,阻碍eSIM在中国大规模普及应用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eSIM一旦普及,从市场和用户的角度分析,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随时切换运营商服务;而从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的角度分析,则大幅降低了将用户绑定在自家服务的能力,这恐怕是运营商最不愿意看到的。其实,通过此前“携号转网”表现不佳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即便运营商表面上支持市场的公平竞争和用户利益为先,但在具体实施中多少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懈怠。

对此,华西证券在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eSIM手机端的核心挑战是运营商的互联互通。eSIM通过“空中写卡”实现远程配置,可以批量开通、灵活变更签约和变更运营商。不过对于运营商来说,意味着用户转网门槛降低、对用户控制力降低。因此,eSIM目前侧重于存量消费级市场,手机侧的eSIM政策落地相较于物联网应用,仍需政策与产业多方协同推进。

除了上述运营商的利益外,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普及eSIM对于IC、终端厂商等也意味着各自角色的重塑及利益的重新分配,未来如何平衡和发展也存有很大变数。

综上,笔者认为,鉴于中国具有庞大的智能手机市场和用户规模,无论是对用户端,还是对产业端,商用eSIM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效应”会更加明显,而这也决定了eSIM卡在国内普及,是一个涉及诸多因素和各方利益关系的庞大系统工程,惟有理性、有序地推进才是正解。(作者为知名科技评论人)

推荐内容